《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23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
按照事情发展的某种秩序,我拿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在一天之内手不释卷地看完了。肯定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这本书是一卷薄薄的剪纸,精致极了,简直是晶莹剔透。那些青年男女,一个个位于记忆的远处,如同站在远端的舞台,因为时空的距离,个个恍如仙人,除了“性”,除了“爱”,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哦,原来我的记忆的确正在步步远离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渐远离自己一度站过的位置一样”。
故事本身不优美,那么多年轻、优秀的生命,木月,初美,直子,直子的姐姐,当她们“来到人生的某一阶梯的时候,就好像突然想起似的自行中断了生命”。“永远的十七岁”,但是某种东西消失了,更多的东西消失了。村上的文字却是那么的美。“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地上一般”,“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还有那谜一般的直子,“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啊,梦中的江南女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2
《挪威的森林》其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的故事。在译文版的封面上,写着的“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或者“一首感伤的青春恋曲”这样恶俗又画蛇添足的文字,没有看过的人大概也能够猜到。少年渡边彻。十七岁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还有后来遇见的绿子。后来直子自杀。余下的,便是渡边和绿子。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这样的密集的自杀,却没有让人觉得一丝一毫的不自然。 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握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的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 慢慢的我却也渐渐能够明白其间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那个叫绿子的女孩子。这个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间的诸多规律和困苦,却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她有俏皮的短发,穿着短裙走在渡边身边,会往下拉一拉裙摆。有时候想象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甜美的。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叫人喜欢的。 在书中的诸多出场的人物中。唯有绿子的人生是坚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论是冷漠的永泽,高贵天真的初美,挣扎破碎的直子,还是落魄飘离的铃子,甚至是那个被当作笑料来讲述的敢死队,都只会让我想起来被撕裂的布匹。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过怎么样的语言将那些感觉述说出来。就如文章最开初,渡边最开始回想起直子时,所讲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处,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但总免不了有一个不小心,掉落其中,从此暗无天日,独自挣扎。 然而绿子有她一份没心没肺,一份假装盲目的天真。这个女孩子,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琐碎的艰难的,从小得不到许多的疼爱,学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还要面对双亲逐个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笃定,对生本身有一股不顾一切的热切感情。想法单纯到只想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两个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窝里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记得是在哪一处的段落里,渡边说,只有见到绿子,才终于觉得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面。绿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处关联。否则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没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终却只能选择死亡。 而我是直到后来成长了一点,才渐渐学会欣赏像直子这样的女孩。干净温婉,黑色直发垂散直下,有美好温润的身体和脸庞,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模样,叫人怜惜。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更加轻的,没有绿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缓坚定。
她倾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少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自杀的恋人和亲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那口井里面,浑身破损,即便用尽许多力气,拼凑在一起,却终究是费力和徒劳。
很多叙述都是寻常的,轻描淡写,从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却像细细的针,没有声音地刺入内心的。这或许是村上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从文字的最开始,他在飞机上,看见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来年少时候的恋人,那种感受,或许是需要一定的年岁来理解的。他说他渐渐难以想起直子的脸庞的时候,言语之间并没有太多着墨,却叫人内心跟随着他斗转星移。自己的身躯已经老去,记忆也早已经在时光和日后生活的琐碎时间里面被磨损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当初再过深切的爱恋,也终究是枉然。
还有在阿美寮里面,同铃子在仓库里面吃葡萄,听她说起往事。其间有一些细节,也是真实的。而我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时常翻出小说的第八章来读。原因已经不是十分记得。但是会知道,这一章的开初,渡边的手被玻璃划破。 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来似乎没有逻辑可循,然而读起来,却是叫人觉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应该是这般发生。 可能自己还太年轻,还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东西,但是还是无法掩饰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3
最近忙着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很忧伤的一部小说。没有川端康成似的絮絮叨叨,行文流畅如汩汩奔涌的泉水。
小说的主人公渡边带着一身自我的傲气扑面而来,而另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不肯随遇而安,不肯同流合污。有着随和的外表,然而接近他慢慢了解他发现原来谦卑的外表下有着桀骜不驯的灵魂。他有着睿智的眼光,冷酷的表情,还有善良的本性。当朋友木月以自杀来逃避这个世界的污浊与混乱,渡边有着沉痛的悲伤。但他却不能效仿自己的只有,他还有他牵挂的直子。但或许这也并不是他能过在混乱与迷茫中生存下来的唯一原。他有与那个时代年轻人相同的迷惘与逃避,只是他知道他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甚至当直子最终离他而去走进无尽的黑暗。与其说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倒不如说他有着超越的眼光和智慧,尽管有时他会怯懦,尽管有时他会选择逃避,但那也仅仅限于一段时间之内。
是青春的青涩让他有不能承受的苦楚,然而他终于在爱与温暖的的包围中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当爱已消逝走向没落的尽头,当直子将自己的身心交付给那无尽的黑暗,我们微微替渡边担心,他是否能够在光明消失后的夜晚迎来另一轮升起的旭日。然而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当他在远方尽情的自由的同样是沉痛的放逐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时,我们发现其实磨难已经早已让他的周围生出一层厚厚的盔甲来抵御外界的侵袭与寒冷。他曾与木月一样渴望永远十七八岁,而在那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在失去挚友的伤口尚未愈合时恍然醒悟自己除了坚强已经没有第二条可以走下去的路。这是一个经历大悲之后的生命发出的最为强有力的声音,仿佛有些沙哑,或许当他对自己说这句话时眼睛充溢这泪水,也或许是在那条泥泞的街上他满脸雨水对着黑暗的天幕喊出了这句乐观而有悲伤的话语。青春的光芒在历经黑暗后更加熠熠生辉,是生活让他学会了隐忍、内敛、坚强,也让他的身体不再游离于心灵的掌控。从某种意义上上讲一种新的生命在诞生。
小说昏暗的背景基调正好契合了披头士的那首《挪威的森林》哀伤怀旧的旋律,或许这正是作者要将其作为小说题目的原因。或许在一间放着这首歌的光线不太明亮的小屋里看她更容易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风在摇曳穿过树林的顶端,雨在飘洒慢慢地将心灵的土地全部湿润……
忘不了小说结尾处石田玲子和渡边那近乎疯狂的吉他演奏,全是披头士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昨天》、《米雪星》……一首接着一首,一曲接着一曲。漫天飘飞的音符就像是暮春花树上雨点般飘然坠落的花瓣,纷纷扬扬的去赴一场华美的葬礼。难得一见的风景,数不尽的,剪不断的连绵的忧伤。直子是否就是春天的象征呢,匆匆而来留下美丽的痕迹又匆匆而去。若是如此渡边就是厚重的大地,用自己的善良包容让直子那颗脆弱易碎的灵魂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欢愉,让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着静静停留的角落。靠在他的.肩上她可以闭上眼睛抓着他的衣服而永远不用担心他会掉进那口不知在何处的幽黑的井中,她可以抵得住黑暗处任何坏的东西的诱惑,只要他能够让她静静地依偎着他。
青梅竹马的爱情并未留住木月匆匆的身影,直子的温柔善良未能温暖他那颗冰封已久的心。有时候会想与渡边相比这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呢,有时候也会想加入那个从小与直子共同捡着青梅欢快的嬉笑追逐然后共同骑着竹马自由的旋转的男孩是渡边而并非木月,那么故事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或者再退一步直子最后终于摆脱木月的阴影而真正接纳渡边而不是那个雨夜短暂的欢快,那么渡边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状态呢、或许我们早已腻味王子与公主童话般的爱情与幸福生活。我们一方面不愿意让作者这么写,无疑如此小说便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与最大看点。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真希望他们能成为童话中的王子与公主,可以在纯洁幽静的世界里共同生活在古堡中自由的相爱。教堂的钟声见证着永不离分的心声,飘舞的飞雪是人们铺天盖地的祝福……
时光渐渐流逝,我们的青春我么的十七八岁也正在渐行渐远的走出我们的视界,然而也正是时间让青春的那层涩涩的外衣退去让那副并不十分壮硕的双肩毅然扛起对于周围的世界对于我们所爱以及被爱的人的责任。我们的肩膀终会走向壮硕,我们的脚步终将愈走愈稳。青春已经选择了另一种美而存在,华丽张扬的外表消失了,内心攒聚的明亮的光辉。青春不是离我们远去了,青春征用另一种形式更加深刻更有内涵的展示着她的美丽。看来善良真是个好东西,有他的收获那些迷失的方向终会重新回归,那些被遗忘的勇气终于在灵魂的步履维艰中选择了迸发与闪耀。有善良便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4
生死与爱情是《挪威的森林》的两大主要旋律,也是人生的两大主要课题。
关于生死,渡边在书的一开始,从木月的死里领会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们一边慢慢地将它吸进肺里,像是吸进细小的灰尘一般,一边过活。”看上去是一副坚强的姿态,坚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胁下继续平凡地生活。而当他经历了直子的死后,他对生死的看法又进了一步:“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
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多么无奈的哀叹……到了这里,渡边终于领会到了人生那周而复始的无奈。
关于爱情,《挪威的森林》里确实有太多太多的爱情,就像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一样,它们播种,发芽,长大,抽枝,但却没有开花结果。这种种的爱千奇百怪却又似曾相识,同时又是那么令人扼腕叹息。还是玲子说得对:“爱上一个人是难得的好事……这或许一帆风顺,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谓恋爱本来就是这么回事。一旦坠入情网,一切听之任之或许不失为自然之举。”
有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名是《挪威的森里》,但书的内容却与挪威的森林无关,后来,一位网友的评论中写道:即使到了故事的结尾,主人公仍然置身于茂密的森林中,他就好像是一棵树,伫立在森林深处,独自体验着残存的孤独。挪威森林里面到底有什么。那也许是孤独感,渡边特有的孤独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5
在我看来,《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很美的书,就像译者之一林少华先生说的那样:“它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只是用平静的语言娓娓讲述已逝的青春,讲述青春时代的种种经历、体验和感触——讲述青春快车的乘客沿途所见的实实在在的风景。”这部小说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是深沉而又真挚的,我多读几遍后,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真诚的朋友,如渡边那样,它没有刻意去掩饰什么,把青春里真实残酷的一面展现在你的面前,爱与不爱,迷茫与挣扎,救赎与成长……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读完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场迷迷糊糊的梦,梦里有人相爱,有人分离,有人自杀,有人独自流浪……我所看到的一切如同夏日午后阳光在纸糊拉窗上描绘的树叶之影,在热风的吹拂下昏昏沉沉地晃动着,我疲倦的眼睛极力想看清,但就像书中渡边那样一边注视沉默的空间中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什么呢?我从中获得了什么呢?到最后,反而只有木月的死,直子二十岁生日晚上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的都随风飘散了。
我高中重读了整整四遍,一遍比一遍花的时间长。最后在一场冬天的飞雪里,我读完了第五遍,就像我喜欢冬天一样,我开始真正喜欢上了这本书。绿子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的所有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我慢慢关上书,低头沉默不语。以前对这本书的喜欢是朦胧的,但那一刻它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是永久性的。初美摇撼了渡边身上长眠不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她的确,的的确确是位特殊的女性,无论如何都应该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挪威的森林》摇撼了我心灵深处的一部分,以及我那被自卑与痛楚充斥的一段青春时光。我在想,有没有人会对我伸出援助之手呢?是她吗?抑或是一本书?
我没有选择走另一条路,而是参加高考上了大学,上大学之前,我读了第六遍,用了很多个晚上。渡边给直子讲敢死队的故事,看到了直子的久违的笑容,在那时,低垂的阴沉沉的雨云,也似乎被南来风一扫而光,无影无踪了,鲜绿鲜绿的樱树叶随风摇曳,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太阳光线已透出初夏的气息。擦肩而过的人都脱去毛衣和外套,有的搭在肩头,有的挽在臂上。在周日午后温暖阳光的爱抚下,每个人看上去都显得分外开心。渡边陪昔日好友的女朋友直子在东京漫无目的地走着,他就默默跟在她身后,大致保持着一米的距离。渡边是一个很真诚坦率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说话风格,时而幽默时而无趣,在大学里愈发孤立,没有几个朋友。
我觉得渡边不是一个伪君子,他说爱就是爱,说不爱就是不爱。对于他不爱的东西,他很容易就会感到厌烦,而爱的,即便因此受了伤,他也会花时间去维持,去保护,去小心翼翼地面对它。他会为直子答应很多事情,会为直子买生日蛋糕,作唯一一个陪她度过二十岁生日的人,耐心地听她讲几个小时的话,也会在与绿子见面时准备几枝水仙花。他会在绿子睡觉的时候老老实实地读黑塞的《在轮下》,天放亮时读完,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喝了些白兰地,熟睡中的你非常可爱。”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常负责,虽然他总是犹豫不决,可是他对自己做的选择会抱有认真的态度。简而言之,他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我突然想到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里写的一段话:“爱你才是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有些人觉得爱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和一堆孩子,或许爱就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可能渡边就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吧,他是一个不善言辞、孤独而又浪漫的男生,他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如果有人闯进了他包有一层硬壳的心,他就会尽力去爱,去袒露自己所有的真心。也许会有人拿着三观之类的东西去评判渡边的情感经历,说他脚踩两只船,我想说,这是很有失偏颇的。渡边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软弱的地方,如果他不犹豫,那恰恰是不负责任的体现。他和直子之间的情感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的多,他当然也爱绿子,但是真诚的他也有弱点,他也要经历很多东西。我们常人其实都是如此。
渡边的精神是孤独的,即便是碰到了直子和绿子之后也是如此。他在最好的朋友木月自杀后就走进了青春的迷雾森林,连同他一起的,还有敏感脆弱的直子,陪她长大,保护她的人走了,她迷茫失措,慌不择路,常常在东京街头漫无目的地走,像一只被侵犯了的受伤的小鹿,眼睛里总是充满着悲伤。就算她去往阿美寮进行精神治疗,我相信她还是孤独的,她还是那个不堪一击,弱不禁风的小女孩,依然会在玲子弹吉他唱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时哭泣。她夜晚时不时醒来感到害怕,会做出第二天自己想不起来的事。她还对渡边说:“你喜欢的怎么都是这样的人呢?我们是不正常的啊。”(作了一些改动,方便引用)直子是个可怜的人,从小就直面姐姐的死亡,后来这个世上她最爱的青梅竹马自杀,死亡从小到大一直紧紧攥着她的心脏,经常让她在深夜喘不过气来。渡边努力想把她拖出深渊,一起面对生活中新的困难。可是她走不出来,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慢慢向井底坠去。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还债,是一种救赎,是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直子渐渐消失在了过去的日子里,渡边没能在直子身上完成自己青春的救赎,直子到死也没有救到自己。
直子死后,渡边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断西行,进行了一个月的流浪旅行。他更深地理解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和直子把他的一部分拖进了死者的世界。渡边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博物馆管理人,在连一个参观者也没有的空荡荡的博物馆里,为自己本身负责着那里的管理。
我觉得还是书里的那一句话说得对,社会这种东西,从根本上讲就是不公平的。敢死队,直子,玲子,木月,绿子,初美,渡边,永泽等所有的人,都要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平,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走出来,承受住了,正因为如此,世上才有形形色色的人。绿子就是敢于去承受社会不公正的人。如果说直子是一朵白玫瑰,绿子就是一朵红玫瑰。绿子是降临到世上的一只活蹦乱跳的鹿,她留着短发,戴着墨镜,为渡边的生活带来了一束光。她也有难过的时候,比如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爱,想好好爱一次,想痛痛快快,不受拘束地爱一次,她也会因为父亲的去世悲伤,也会因为渡边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发型而不理他生气很久。但是绿子是乐观的女生。她会大胆地向渡边吐露自己的爱意,大大咧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被父亲去世的阴霾一直笼罩着,她会要求渡边带她去看电影,陪她一起吃饭,度过悲伤的时期。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就是渡边和绿子在附近失火的时候于小林书店的阳台饮酒唱歌接吻,那真是非常奇妙的经历,也带给我奇妙的阅读体验。绿子是那么阳光活泼,她不管什么着火不着火的,抱着吉他就开始唱歌,真是可爱极了。读到渡边和绿子在大雨中紧紧抱在一起被浇成落汤鸡的时候,我常常想到直子,她在黑暗里摸索着前行,最后还是走向了死亡,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渡边难过于直子葬礼的凄凉,玲子却说,我们迟早都要那样死的,你也好我也好。我想到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世上能够做到这样的人,绝对是少数。绿子算一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永泽也是这样的人,只是比较特殊,不能算作很好的例子。
写了这么多,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只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多是自己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肤浅的感想。感谢你花时间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6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平缓舒雅,略带伤感的恋爱小说,通过朴实的文字把语句修饰得恰到好处,以至于我花了一个晚上和几天的休闲时间才把它看完。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杰作,据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差点被他拿走了,遗憾的是这一至高的荣誉最终还是与他擦肩而过被我国的著名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这世上还有两位著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听都没听过。实感惭愧。偶尔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部作品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抽个时间享受一下大师级的作品所带来的快感。
书中描写的虽然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但情节却总让人感觉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周围一样,那么的切身。说得不好听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是爱与性的结合,作者能把男女之间的那点事摆上台面来供人们去认知去感受,其胆识着实让我佩服,看完最后一个字再回过头来回味里面的情节时,让我领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想告诉世人的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男女间的爱情法则,那就是:有性不一定有爱,有爱就必然得有性。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小说中的木月跟直子的爱情,可谓是情深意重,但不知何原因直子给不了木月那个,尝试了很多次也不行。这也许是木月自杀的最大原因吧,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直子却成功地将自己的初次给了另外一个男人渡边,致使她内心感到无比的内疚和痛苦:为什么自己深爱的人,自己却给不了给他?就这样痛苦一直折磨着她,最终因承受不了精神的压力而自杀,彻底解脱了自己。有爱无性的爱是一种痛苦,是一种折磨。
而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永泽与初美却截然不同,虽然初美对永泽的爱是真心的,但爱在永泽的眼里就像一场游戏,性对他来说就像吃饭那样,饿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这种有性无爱的爱是没结果的,最后受伤的就是那个动真心的人。在说到主人公渡边时,爱对他来说更多的是责任,一不小心就喜欢上了两个人绿子和直子,这样的结果让他左右为难,一直处在苦闷和彷徨之中,因为他对她们承诺过所以他要对她们负责。直到直子选择离开后,在经过悲痛和绝望交织的那段时间后,以及在玲子的鼓励下,他才开始寻找此后的人生,他仍然还记得永泽给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事。
记得文章中直子与渡边最后一次见面时问他的一句话:假如我以后不能给你性,你还会爱我吗?渡边没有回答选择了沉默,是呀,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地毫无预见的问题,谁能保证这种无性的婚姻能维持多久呢,相信没有人敢保证。
终于从<挪威的森林>里走了出来,感触颇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讷的脑袋,发现自己还正常,没迷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活着才是最重要,才能去爱你喜欢的人,去享受别人的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7
就在昨日,读完了《挪威的森林》,书买了很久很久,久到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买的。
这是一部自传或者说是恋爱小说?我不知道,也分不清。我肤浅的认为这是本不折不扣的“小黄书”。当然,这只是玩笑话。
看到结尾处:突然明白,这么多天的陪伴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论是你和玲子或是我和你们,都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再见面的。
一开始抱着随便读读的想法,最后却被吸引。
对于文中的我,村上说很多人认为那就是他,他自己否认,但多少会有些影子。但是谁又知道呢?
放在当下,他一定是个公认的渣男,滥情又极其不负责任。但在书中,我愿意承认他是个好人。
他好幸福啊,有朋友,同那么多女人睡觉,还一面在学校学习。我始终无法看清他的真心,游走在两个女人之间,直子于他而言是内心深处那个渴望却得不到的人,而绿子却是给他生活带来希望的人。
最后,大家好像都没有收获爱情。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8
“我拿起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顾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读完《挪威的森林》这最后一段,眼泪夺眶而出。
看过村上春树的另一本书《我在跑步时,想些什么》,他那种带着淡淡思绪的惆怅,带着淡淡惆怅地思考深深地打动着我。而在《挪威的森林》里,那压抑的情感,那深沉的悲凉竟自始至终,挥之不去。青春之河静静流淌,有过多少记忆,无奈,追求,梦幻,疯狂,留下的只有心口处掏不出的'痛,只有一夜夜绵绵不绝的思,只有永不愈合地伤汩汩地挣扎……
直子,玲子,绿子……我们的曾经!
即使青春老去,红颜不在,即使江河易道,岁月变换,那曾经拂过额头的清风,那曾经照耀过的明月,那曾经对视过的眼睛也会漫卷记忆……合上书,耳边还有那一声呼喊:“请你记住我,记住我这样存在过。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9
如果你不想心痛,请不要翻开《挪威的森林》,因为这本书足以让你恐惧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0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日本文学作品,同《活着,即修行》一样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挪威的森林深刻读后感。我读小说从来没有把里面的人物全部记住,这本小说是我唯一的一个记住了所有出现的人物的小说。
先说下吧,看这本小说如果你是个性不开放的人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露骨,所以连性的方面也有描写,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是黄书直流的,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在日本性是神圣的,也是开放的。
其实这里面给我最多的触动,就是爱情观还有友情观这些,或许在日本人的眼里面,爱情是和性分不开的,也许性就是爱情的附赠品,但是同样性可以单独的独立出来,去发泄去放荡,不管是男是女,而爱是不可以独立的,有了性才叫爱。其实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吧。
渡边,直子,木月,敢死队,玲子,绿子,永泽,初美,这些人每个人都是病态的,其实说实话,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心理病,只是表现的轻重不一样罢了,三个人的恋情,三个人的友谊,两个人的恋情,两个人的友谊,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漂泊,一个人的放荡。其实不是我们自己想要去逃避什么,只是出于那种社会,我们能选择的只有那种选择,是没有其他的选项的,读后感《挪威的森林深刻读后感》。
其实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许多和我类似的病,孤独,喜欢把事情去理想化,但是最后似乎只能默默的去做那些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或许这种迷茫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吧。当迷失之后遇见能拯救你的或许可以让自己脱离,但是越陷越深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人都有一种将事情深入想象的根性,或许这就是作为人的一种不必要的思考,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思考,人就不会有更好的想象力,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什么。
疲倦感孤独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当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得不到别人的关心,那么自然而然的空虚感孤独感就会出现,那时候就会认为,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吧,或许我自己一个人也能生存吧。慢慢的等待的就是终结。因为总是做一件事,所以日积月累就会疲倦,心里面就会想,或许我除了做这个什么也不会,我真是一事无成啊,对自己放弃了,同时别人也对你产生了放弃,久而久之就是孤独的,最后还是终结。
其实我总结出来的好的方面,我想是一种对生活的随性,以及一中一视同仁的交友准则,把爱情和友情无差别化,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感到特别的孤独,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不会太过于追究,因为还存在着很多一样的。或许,因为受伤多了才会这么想吧。
其实本质上说这些没有任何用处,中国人的根性是改不了的,已经习惯于生活,然后就一直这样,没有创造力,没有任何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呵呵,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人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1
故事对于有过学生生活的人来说,或多或少让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当然我也不例外。相对于读的其他小说,《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贴近地气,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共鸣感十分的强烈。像《百年孤独》中描述的还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真实世界怕不会是真的,总给我一种“很飘”的感觉。
在看这本书前,记忆中自己应该是看过“挪威的森林”这部电影的.。为什么说应该是呢?因为电影中情节只能记得个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报还是真的电影也看了。我向来也不深究,也许将来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说不定。
也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还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写书时就已经很喜欢这首歌,这书名也是可以了。看完书后,我决定把电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听一下(或是),让内心去感受一下那时那刻。有时候刻意的去模拟一些场景,确实是能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说阅读起来十分流畅舒坦,故事很丰富充盈同时有很质朴无华,没有那些浮夸的跌宕起伏,显得真诚。书中很多情节描述多少有点色情成份,但给人的感觉却又那么的自然,不得不给作者点个赞。
有一定阅历再来读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但细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读过这本书,说不定学生生活会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2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
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3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是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呀。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是由是他们价值观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是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这家伙最强扞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口深的并且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是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是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就是直子的无奈了。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她似乎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说她是一棵树是因为她非常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应该说她是以常人无法想好像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这是绿子的无奈了)。她也想逃避,也许逃到那个被她称做驴粪蛋的乌拉圭去,也许是借助性幻想(其实从这点看她的道德观远比看起来要严格得多)。她也很想有个依靠,就好像她对渡过说的那段关于买饼的任性的话。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这是永泽的无奈),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初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并不多,但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好像,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应该说初美很纯美童真式的梦想会让每一个读者动容吧,初美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爱来改变永泽,使他获得真正的自己,把他带回到那个纯美的世界中去,即便为此赋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即初美可以一定程度的接受永泽的放纵。可是在永泽却不想放弃“精英”这个社会赋予他的头衔(这是初美的无奈),因为如果放弃了他可能除了初美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永泽选择了戒色,而初美在纯美的梦想破碎后选择了自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以至在直子死后和渡边发生了关系,我们似乎看到的是直子。关于玲子来到疗养院的原因到是有点要说的,在我看来玲子相对于对事件本身的打击来说,似乎更看重玲子丈夫对此事的冷静处理,应该是这件事在玲子价值观里这件事是重大事件,解决方法只有马上离开换个新环境,而从玲子丈夫的价值观看首先是家庭本身的稳定,这件事应该是排在第二的位置,玲子感到自己没有被重视于是崩溃了。
完美不是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而是暴风雨过后洒在甲板上眩目的阳光,完美不是来自由我们对它的执着追求,而是源于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
还没看完,这是转的,喜欢,放在这里……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4
《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让自己有种淡淡的感伤。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种淡淡地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这里并不以死为终结。虽然我们无奈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他一直在寻找,对于他自己,对于直子或者绿子。他的苦闷与孤独,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所以我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直到最后,渡边才知道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珍惜眼前人。
其实书到最后,对于渡边君爱不爱直子这一问题我还是搞不明白。也许那样爱过。那么对于绿子,渡边是爱了?应该是了吧,因为他对绿子说过他的世界不能没有她。也许那只是一个轻轻的承诺,但对渡边那样一个沉默型的男人来讲应该还是发自内心的。两份爱,一份对那已经消失去了另一颗行星与木月相恋的直子;一份对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绿子。最后,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绿子了。那么渡边是会和绿子在一起的。我以为这本书是可以拍成电影的,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画面,象流云一般从头顶缓缓而过,勾我叙述这个弥漫着略微的悲伤的故事。然后,我慢慢的地闭上眼睛。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5
当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初中学生时,便拜读了春上村树的名著—《挪威的森林》
刚开始只是纯粹的把它当做是一部爱情小说,没有多少的现实意义。虽说如此,这本小说还是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长大了,懂得的事情也多了,不时回想起这本小说便开始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村上先生只是在纯粹地谈爱情吗?”于是高考后暂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我又把村上先生的名著又读了一遍,并带着它跨入了大学的校门。而这一读,读的不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今中国青少年的生活与感情状态—迷失与不安。
就如小说最后的几行文字“我在那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次恋爱是高中时,他同女孩睡觉后把女孩甩了。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对于它我一直想说些什么......但对于当时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的我又能懂些什么,无非是像在看一部青春偶像剧那样,只关注剧情的发展,而没有太多深入的思考。但即使如此,这一部长篇小说还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但随着日子的流逝,生活阅历的增多,个人的感情与思想慢慢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这一部小说,终于弄懂了点什么,那是一种迷失,一种在年轻人身上特有的对生活的迷失无奈,面对现实的生活他们在很多时候选择逃避。这是我今天对于这部作品最直观的感受。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在小说中的人物中找到一些痕迹,虽然他们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坦露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迷失。迷失于个人的感情,逃避面对相反的现实。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木月,渡边的唯一好朋友,为何会选择自杀,但在多年之后,对于木月的自杀,我有这样的理解,那便是他察觉到直子其实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爱他。虽然他的这种察觉并不一定都对。迷失于自己对直子深沉的爱中,却在现实生活中若隐若现中感受到现实与他所想的不同,于是无奈之下自杀变成了逃避的方式。结局令人心酸,但这或多或少的揭示了年轻的一代在处理感情问题的脆弱的这一社会现实。反顾直子,他最终也采取了自杀之一可悲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关于直子,她一直以来都与木月在一起,从少到大都在木月的陪伴之下度过,与他一起历经了姐姐自杀的阵痛,直子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深爱着木月,但是现实并不如此,虽然自己离不开木月,但直子慢慢的发现自己对待木月是亲情多于爱情,直到木月死后,去少了木月的直子一个人带着歉意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彷徨、恐惧与孤独。即使是渡边与玲子的'关爱也始终没把她从自我迷失解救出来。也许直子自己也想从那自我迷失的森林里走出,可是过于脆弱的心灵使她一再受困,最终一切以自杀结束。也许这也是那以避免的,就如很多人所说 “年轻脆弱的心灵有一双易折的翅膀。”直子和木月在自我封闭的“无人岛上”长大,想要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的努力始终不能成功,最后终究要偿还成长的艰辛。木月以自杀的方式解脱,十七岁的生命嘎然停顿;直子在疗养院仍然未能治愈自己,也自行中断了年轻的生命。生与死之间仿佛只有薄薄的一纸之隔。直子的姐姐和初美虽然是人们眼中出类拔萃的典范,却也有着难解的心结而走上了不归路。不同的道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死亡离得如此之近,带着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迷失于生活与自我放纵。谈到渡边,他同大多数人的20岁一样,上寄宿学校,与三两个知交一起消磨时光,当然还有,恋爱。日子缓缓地流淌,年轻生命的水流总是新鲜、动荡的,不时有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突如其来的意外。他虽然有着相对于木月与直子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坦诚地接受直子其实并不爱自己,虽然在得知直子以自杀身亡的那一刻,他彻底的放纵自己,自我放逐,试图用肉体上的痛苦来遮掩心灵上失去自爱的无比沉痛。但他还是很快的走出伤痛并认清了自己的感情,其实自己一直爱着绿子,并在电话中真情告白,但当绿子问了一句,“你在哪?”的时候,他终于认清了自己,原来他一知不知道自己在哪,自己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学潮接二连三发生,却漠不关心,反而对不现实的爱情的追求炽热无比。明知直子心系死去的木月,偏偏不舍追随左右,而绿子一直在他身旁他却一份玩世不恭的样子。上不上课对他来说好无区别,不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应该走的路,而把时间花在有事无事便在街上毫无目的地闲逛,或与永泽到酒吧物色女孩子过夜。
生活是如此的放纵与如此不堪。这一切我觉得都在绿子的这一问中是渡边晃然大悟,与其再为已经不再人世的直子伤痛不已,自我放逐与放纵迷失于自己以为正确的生活方式之中,还不如好好珍惜自己身边已有的一切,比如绿子。但渡边的这一生活方式却在我们当中随处可见但很多人却没用觉醒而是在这种状态下继续沉沦,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无序而无为的状态下度过,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挪威的森林》虽然是写日本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现状,对于中国当今的青少年的现状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单从时代来看,当今的中国与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社会急促转型,对于处于这样时代的青年来说背负着时代富裕的巨大机遇,但也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与肩负着沉重的压力。于是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但中迷失,逃避,放逐,放纵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总的来说《挪威的森林》有着对时间空间的把弄,有对现代都市的灯火的欲拒还迎,有对历史的无视和揶揄,对老天和上帝的某种希冀、依赖、祈求、抗争的最终的无奈,对世俗庸众的拒斥,对逝去时空的频频张望但也不乏希望,玲子从新开始了新生活。而虽然村上先生没有交代,我想渡边君应该会在绿子的这一问中找到迷失的自己,重新开始的生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6
《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让自己有种淡淡的感伤,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种淡淡地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这里并不以死为终结。虽然我们无奈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先说下吧,看这本小说如果你是个性不开放的人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露骨,所以连性的方面也有描写,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是黄书直流的,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在日本性是神圣的,也是开放的。
其实这里面给我最多的触动,就是爱情观还有友情观这些,或许在日本人的眼里面,爱情是和性分不开的,也许性就是爱情的附赠品,但是同样性可以单独的独立出来,去发泄去放荡,不管是男是女,而爱是不可以独立的,有了性才叫做爱。其实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7
最近感触最多的一本书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说起惭愧,考大学以前,给自己找理由说没有时间看书,所以读过的书数量不多而内容单一。看得最多的可能是《读者》之类的碎片文章,很少有完整的读一些书。日本的书也是从未涉及过。最近因一个朋友推荐了东野圭吾的书,便读了《恶意》和《白夜行》。看完之后觉得日本的书颇有魅力,让人看了放不下,便“废寝忘食”地读下去。而后我又联想到另一名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便想看看他的经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读完这本书,我惊异于自己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果然都是东方的国家啊。我很尊敬和畏惧永泽—我当然希望能像永泽一样清醒的活着,努力取得想要的(毕竟以他的能力,他能获得);可我又很畏惧,因为他活得太清醒和真实了,会冷酷和清醒到不近人情。我对他没有厌恶,只是有一份畏惧。我在想,如果几年后的社会,如果人人都如此清醒,我会惧怕这个社会。毕竟我们都害怕愚蠢的自己会被周围的人一眼看穿。
在这个年纪读这类日本小说可以说真的'会让人变得更成熟,无论是人性还是社会方面,因为他们用笔墨很真切地反映出来。我不确定我要是早点读的话,是否会有现在理解的透彻。
日本的文学作品同时渗透着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也许我们不自知,也许朋友不自知。因为我们自己披着羊皮,而朋友习惯了你表面的羊皮。但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评判一个主人公—正所谓旁观者清,主人公的心理就很容易的被读者分析。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8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说当中其实也是充斥着日本小说当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
通读整篇作品,整个的情感其实就是压抑的。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情感压抑也是让自己的阅读充满着很大的难度。
但是,如果能够将整本作品很好地读完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在整本的小说当中,主要的还是一种爱情的伟大以及无私。
在人生的寻觅当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徘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同时,对待爱情也是如此。那个让我们痴迷的人是否真的`就这样值得我们为他生、为他死呢?
每一个在爱情当中受尽了罪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最不想要的就是别人的同情。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就是爱情当中的弱者。
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总是有着那么多的人会为所谓的爱情献出自己的生命。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这不是对于某个人的痴迷,而是对于爱情的一种自己坚持的忠诚。
所以说,每一个愿意为自己的爱情献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对于爱情有着最为难得的忠诚。
对于爱情的忠诚,不是说要成为爱情的奴隶,而是成为爱情的至交。所以说,在爱情当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不平等的。
因为每一个人在爱情当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对于爱情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有的只是一种绝对的态度。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9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
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
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20
我此时此刻的感觉很奇怪,不可名状,难以诉诸言语。这感觉是从看完《挪威的森林》之后开始的。两周前,我满怀着积攒了许久的期待,激动地开始阅读这本书,直到今天晚自习临近结束时,我才将此书看完,而此时距离晚自习结束不过也才过去了半小时左右。
在走回寝室的路上,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异常兴奋——在看完一本如此精彩的小说之后,难免如此。回到寝室之后,我便觉得若有所失,内心感到空虚,那感觉很奇怪,本就难以诉诸言语,过了最初的阶段更是如此。我现在正努力地将此前不久的我大脑的思想碎片拽回,然后艰难地拼凑起来。
不一会,我似乎意识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感到意犹未尽,可能是由于故事结束得太突然的缘由,似乎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发展,没有要结束的预兆,而突然,就没有下文了——的确,这本书的结局令人琢磨不透。为了找回突然消失的感觉,我便打算从头开始细细地回味这两周以来我所感受的一切,但我又不知从何开始,仿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我心里对此书的想法和感受堆积如山,它们争先恐后地涌出,而我根本无法遏制、招架它们突如其来的攻势。
我有限的'脑容量难以承载这样复杂大量的信息——虽然如此,但我对书中那些引起我深思和共鸣的部分还是能够大抵体会的,例如,渡边和直子以及其和绿子之间那奇特的关系,我对此感到既可惜又羡慕。因此我便想通过它的同名电影来再次感受这一段奇妙的旅程,但扫兴的是,只有VIP用户才能有这样的机会,我只得作罢。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帮自己摆脱这一困境,因此我不敢急于开始下一本书,我必须得先缓过这个阶段。
我现在的大脑一团乱麻,在写到一半时就已经是如此了,虽然乱的不行,但我也渐渐平静下来,情绪不再像之前那样波动,不过,由于思想混乱,前面所写也杂乱不堪,前后似乎衔接不上,一句句话就像炮弹一样从我脑子里蹦出,我只得慌张得捕捉它们,并转而成文。随后,我的工作就是将它们好好地整理整理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21
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作品,甚至是第一次读日本文学作品。其实这本书已经在我的读书清单里面不声不响地躺了很久,可是因为书名看起来没有那么有趣且我总把时间花在一些无所谓的事情上,几乎已被灰尘掩埋掉。直到那次图书超低折扣促销,我抱着一定要赚点便宜的心态走进书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本书。好像有一双手拭去了那些纷扰的浮尘,迅速拿走一本,完成结账,一气呵成,内心还沉浸在一种类似失而复得的喜悦之中。
之后的日子,常常花出很大部分午休时间阅读这本书。教室里人很少因此很安静,午后的光线正好,营造出一个十分适合阅读的舒适坏境,插上耳机听着喜欢的音乐,慢慢读上几页之后再带着书中的温柔抱着喜欢的龙猫抱枕睡个午觉,一天中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刻不过如此。每天几页,书签插进的页数慢慢变大,一本书就这样渐渐读完了。
村上春树的文字很美,但我总能感受到孤独。主人公渡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普通人,孤独而无奈,不被人理解也不求别人理解。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人,在空虚迷茫的社会中始终保持自我,因此即使身边有许多善良的朋友,也还是常常伴随着一种孤独。书中所写的其他人,都是具有优点和缺陷的。纯洁无瑕但自卑封闭的直子、热情公道但沮丧无力的木月、能力出众但不负责任的永泽、“不完整”的玲子、优雅亲和但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初美,但绿子除外。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的就是绿子。生活给绿子带来了很多挫折,但绿子从来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相反,她在这些坎坷中愈发乐观坚强,绿子身上永远存在着的开朗与活力,给这本稍显阴郁的书带来了珍贵的阳光般的生机。
书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渡边的许多朋友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自杀而死,他们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本该好端端活着的青春年纪。“少年时的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现在的我还很年轻,不能完全体会作者书中更加深邃的思想,等以后经历的事情多了的时候再次回甘,应该会理解地更加深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22
有一本小说叫挪威的森林,有一种语言叫村上春树。
当你孤独的时候你就看挪威的森林,当你想不开的时候看挪威的森林,当你失去生的希望的时候你更要看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曾获得日本国内外多项著作大奖,本书自发行以来销量千万册,一时风靡日本。
很多人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名字叫挪威的森林,奇怪既然讲的是人生的孤独和享受孤独的过程为何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其实他要表明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这样一个概念。也是因为坐飞机上听到这样一首歌才在旅行中写的这样一个故事。
本书讲述了渡边直子和绿子之间的三角恋爱关系,最终直子因为心理疾病自杀后,渡边找回了绿子最后他们走到了一起,终是映称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这个主旨。
书中涉及到的人物不多,也不复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会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些病态,后来我发现这8个人当中,只有绿子是一个正常人。
《挪威的森林》整本书中弥漫着孤独的感觉。人是不容易被理解的,正因此,渡边和永泽都觉得被不被人理解都无所谓。
其实,人与人之间确实是很难相互理解的,因此孤独也是常态。我们要习惯与孤独相伴。
蒋勋说:人跟人之间只有好奇,没有了解。即使亲如丈夫、妻子、母女,一个天天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当你仔细观察时,你也会觉得陌生。你会发现原来有一些地方,是你完全不了解的。我想,人跟人的相处是不能相互理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
无论是村上还是蒋勋,他们都习惯与孤独相伴,他们也享受孤独的生活。人有很多的矛盾和伤心,是由于固执地认为对方应该理解自己,而对方却没有理解,因此而心生怨气和裂痕。其实,只要心中明白彼此是很难互相理解的,也就容易释怀,不容易产生困扰。
其实村上作品中最能让我动心或引起自己共鸣的,是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即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大凡读者都读出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但较之孤独与无奈本身,他更着重诉求的是对待孤独与无奈的态度。
人与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真的可能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我们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
那么,何苦非要努力呢?既然再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或许会活的更好。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不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村上的小说有一个有趣的地方,但凡读者打开任何一页都可快速沉迷其中,没有一页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他的小说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观园,从任意一角即可进入,或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或茂林修竹,庭院深深。无处不是亮点,任何一处即是出口亦是入口。
为何会有这种写法与读法呢,或许这就是村上小说的出彩之处。他的小说是对情调,韵味,和气氛的一种出神入化的经营。他不擅天衣无缝的情节设计,更不是深刻重大的主题发掘。他的作品既沾染了欧洲文学的腔调,又诠释东方文学的内涵与古老的禅意。
村上在小说中体现出他有非常出众的演绎,发挥和引申的才能。也因此他写出的场景充满诗情画意和象征性。笔法具有欧学痕迹,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十分古典和浪漫。
对这本书我总结出如下几个结论:
1.孤独和自恋是书中所有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点。
开始看的时候我只感觉到永泽是一个很自恋的人,因为不赞同,所以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后来觉得他似乎只是在用他的方式生活,虽然孤独,对现实满是失望,却用一种游戏人生的方式在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这是一种现实的写照。我觉得这也是整本书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关于性的描述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在寻求温暖,不再孤独。
2.当你无条件的相信一个人的时候,他离开之后,你的信念会崩塌,需要温暖。
这个是全书中围绕死亡给我感受最深刻的。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这些都让直子信念崩塌。绿子是给予直子温暖的人,也是全书最正常的人。
3.人不能被某种东西所束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却迟迟不能改变,这种现状,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束缚,也来源于内心的矛盾,不想安于现状,却很难跨出改变的那一步。
4.过于优秀的人很难存活下去?
很多人发现那些过于优秀的人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有心理疾病,越到事情,也更容易想不开,甚至选择死亡,比如直子的死。
其实,有一种语言,叫村上春树。有一本小说,叫《挪威的森林》。我们应该趁我们还在爱,还想多爱的时候,去读掉它。在我们爱完,回忆的爱情时候,偶尔想起它。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真的感受。去读它吧,会让你发现孤独是一场享受,一场相遇,一场邂逅。你会发现世界是美好的,孤独是常有的。享受孤独,把玩孤独,才是我们该有的生活态度。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23
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没有森林.感觉并不是特别喜欢.和原著意境差太远..原著对于周围风景景色的描写,让挪威的森林整体有一种很安逸的感觉.更像是在回忆,更能把我们想象中那个年代的.氛围,模样表现出来.我特别喜欢日本小说和电影的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平静没有杂念.相比,续篇整体写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对话,到处跑.感觉很混乱...以至于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最后早上6点起来继续看到8点...看完原著,虽然有点伤感.但还期待渡边和绿子或许会在一起,也算比较好的结局了.到了续篇,还是纠结在一个问题上.忘不了直子...其实我觉得有点开始落入俗套了
...因为一个已故的女人而伤了另一个爱你的人.最后绿子的死,有点出乎意料.就这样死了...哎,让全篇完全成了悲剧!没办法,原著始终还是最好的,虽然略带伤感却还给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间.其实最后续篇说要去找纪香...和她把一切话说清楚...然后就没有了...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找纪香把一切都说清楚当初为什么不找绿子说清楚况且他和纪香有过什么?一个吻?我觉得这个结尾写得太过马虎.SO,我真的不是特别喜欢续篇...整体感觉和原著格格不入...whatever.期待电影版的上映吧!这几天心情很烦,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说,让我平静了不少.回忆起高三上学期时候,每逢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就看巴金的小说...不到一个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长篇看完了...现在的动力不逊于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