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24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
首先,做为老师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来,老师跟你们一起想看这倒底是为什么”,“我们来一起画画好不好!”等等。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做为老师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幼儿教师,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随便乱来,因为幼儿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辩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大人们都教育孩子,到学校后要听教师的话,所以孩子们都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老师做的永远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已经树立了伟大的形象,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孩子们面前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
再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生性好动、贪玩,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才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否则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教学内容,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有极大的忍耐力,要有足够的耐心,人们常说“六月的天气,孩子的`脸”说明孩子们的表情变化无常,经常说变就变,一会儿笑哈哈,一会儿又哭又闹,刚
刚还是很乘很听话的,一下子就调皮起来,说什么也不听了。常常让老师升起一股又一股的无名火,恨不能伸手就给两耳光。当然,这时做为教师是不能发脾气的,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老师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他们。
总之,从事幼儿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3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4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绪,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不单单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生,而气质往往需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是继续学习的气质。
关于“气质”的概念,作者认为,气质是一种不经强迫而时常出现的行为模式,形成一种可受个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图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儿教育,学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技巧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教师追求的是活动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很流畅等等,其实幼儿学习的气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如科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机会,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幼儿就具备了探索的气质。相反,幼儿时期过早的教会识字和书写,幼儿的各方面还没有达到书写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对书写和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气质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时,光是学会知识和技巧并不能保证幼儿会使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而传授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该知识和技巧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与教学策略时就需考虑如何增强想要的气质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借助课堂这一形式,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人交往、友善、自学等气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5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6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7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8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是啊,既然幼儿本身就是学习者,所以如何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老师们的一个首要任务。如何做好这一点,就要靠我们的细心与用心。
一、细心去发现。
在很多游戏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们的最爱,在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乐,从中获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正如本书第5页中“8岁卡门和7岁约翰之间的对话”,其实事情的越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俩帮玩具娃娃洗澡与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笔者却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关注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一种有目的、合作的玩,他们在其中不仅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还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其中有假设、有实践、有结论。而这种发现,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建立对孩子自身经验的认识,不断创设有利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远处不在,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用心去引领。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兴趣点后,如何来进行引领,则又是一项关键。在这其中,老师首先要进行分析选择,选取其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生成活动。因为孩子毕竞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晰,盲目地随着幼儿走,就失去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会让孩子们走入误区。如本书第4页中“6岁艾沙卡的故事”,老师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车的发现后,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从而设置了一些场景,来引导艾沙卡进一步的实验。虽然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的,但和妈妈洗车的经验开启了艾沙卡的思维之窗,而老师的引领与帮助,通过在学校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活动,艾沙卡的经验进一步获得了扩展,这其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就是其中的关键。
细心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与游戏,用心去引领其中有价值的点,那么我们老师就能真正读懂孩子们的思维,与他们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们“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与合作者”。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9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同时,他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注定了要和其他的线段相遇、相交接成一个又一个网点,直到生命结束,每个人都有了一张标志他曾经作为人生存过的网。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他人对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只是停留于查看他所编织的静态的网,而是要去亲历一下他与他人相交接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时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思想,并花很大的精力去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力图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1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习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习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2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写给家长的书,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的图片感染了我,孩子和妈妈觉得很温馨,是我所向往的场景,带着幸福和期待迫不及待看了这本书。
看完后,我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心里五味杂陈,真是让我狠狠的反思和学习了一把!为人母十年了,我一直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着我的孩子,对待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从女儿一出生,就想着怎么养育她,让她变成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我一直在解着这道题,我能得高分吗?这是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
直到读了这一本书,一本让我遗憾自己看迟了的书、一本庆幸自己没有错过的书,正如书中所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这种“帮助”,光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其实并不然,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爱是需要技巧的。整本书都贯穿着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该怎么有效相处这条主线进行展开。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真真实实的讲述着平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是一边看着、一边回忆着、一边纠结着,十年来的发生的种种……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涌上心头。我对女儿一直高要求、严标准,刚上小学时我就要求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常常事与愿违,当时我就很气愤,经常批评她,怎么老是不听妈妈的话呢?按照我讲的'去做,有那么难吗?当时根本就没想过用一个能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与她交流的时候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和情绪,也没有及时接受她所传递给我的信息,其实和孩子对话是一门艺术,孩子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我没有用心去了解她的所想、所感。对她的问题或表述,我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读了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所在。
还有一方面,也是让我特别后悔的,就是对待孩子犯错误不太宽容,我始终觉得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就是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第一时间解决掉,还会强制让她按我的方案执行,看过这本书,我觉得对女儿幼小的心灵那是多么大的伤害。书中讲到,有些规则只能从她的内心慢慢领悟,也可以从家庭和社会吸取的价值观中慢慢培养和指导,那些整天被告诉该干什么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判断能力,很少有机会自己作出选择、培养自己内心的标准,有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那些有机会自己作决定的孩子,在成长中,精神上会变得自立,他们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究竟能学到多少我们交给他们的东西,取决于他们内心对我们教导的情感的反应。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了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如果时间能倒回的话,我一定不那么着急,我会给她时间、给她机会,不去惩罚她,让她那么恐惧。有些事情是需要时间、有些结果是需要积累、有的时候只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就行了。
读过很多书,唯独这本书读的让我很不轻松,整个的阅读过程,我在不停的批判自己,书中的一个个章节都跟我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一个个事例撞击着:平时很认真,为啥考试的时候分数不高呢?数学考好了,怎么语文分数又下去了呢?考了99分,怎么没得100呢?今天的课外书看了吗?预习复习有没有认真做?都九点了,你还不去练钢琴?……我希望现在还为时不晚,孩子刚刚步入人生第一步——小学阶段,我会不停的去重温这本书,补做我拉下的功课,给孩子一个理解尊重的空间;我要承认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我要学会不去评价孩子,不给她定性;不武断的判定孩子的一生……
这本书解决了我之前的困惑和不当之处,并且给了我答案。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女儿能像书中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以后的路还很长,妈妈永远陪伴在你身边,牵着你的手,等着你慢慢长大!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4
早期阅读现在已经被人们所熟识,但很多的家长虽然知道这个很重要,却无从下手,我作为一位母亲,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孩子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他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近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举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他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他的举趣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启发他主动思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要粗暴而简单的否定,有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纵深发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资料,再看书,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诚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时,家长也增长了以前没有关注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知识,达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目的。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5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习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习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6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7
寒假里接着继续暑假没看完的书《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看到第十章节之后又所感悟:对瑞吉欧教育来说,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f·霍钦斯语)。在瑞吉欧的教育者那里,教师支持儿童的学习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呈现给儿童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前者重要得多。
因此,幼儿教师要做到始终是“新”,这个“新”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更新”。新型的教师角色定位。在有关介绍瑞吉欧的文体中,大致对瑞吉欧的教师的专业性作了如下描述:①促进儿童在认知、社会、情绪、创造力和身体各方面均衡地学习知识;②班级管理;③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布置;④提供儿童适当的保育与辅导;⑤行政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⑥追求自我在专业上的成长。在分析了教师在瑞吉欧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后,我想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比较贴切:“教师是幼儿的伙伴、倾听者;是支持者、引导者;是学习者、研究者。
另外瑞吉欧教师的工作都能做到多、细、深。多是指观察得多,记录得多,对于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有很多的项目的策划也是从观察中得来;细是指不仅观察地细而且研究地也非常的细,比如:海蒂是个4岁大的孩子,她不喜欢看到汤姆老师的脸上戴着一个和实物一般大小的丽莎老师的面具。海蒂告诉汤姆:“你不可以这样子,那是丽莎的名字。”教师就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并认真研究海蒂抱怨的真正的含义?4岁孩子无法分辨代表物品的文字与代表的文字之间的不同,海蒂把所有的.字当作是代表物品的象征符号,所以她用“名字”来代表“脸孔”这是她的认知,研究了以后,教师就能站在一个更好的位置去协调和建构她的进展。深是指教师在规划组织时,能引导幼儿向更深的内容进行挑战,如:有一组幼儿对于窗外高大的向日葵感到兴趣,他们十分惊讶向日葵里头竟然有这么多的种子,教师觉得向日葵的花应该在幼儿的记忆中长久保存,便提议幼儿用纸与彩笔制作一朵开花的向日葵。这些画成功地完成了,幼儿在画中注意到每一颗小种子,老师与小朋友都同意这个画画活动增加了他们对从没注意过的细节的变化。
但教师还是觉得活动比较狭隘,她询问幼儿为何对于向日葵的种子感到惊讶,幼儿回答说他们记得在6星期前种的向日葵子,而现在向日葵花的种子就象当初他们种在土里的一样。于是教师又建议幼儿画出这些种子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画出他们无法观察到的,画出他们认为种子在向日葵里产生的步骤。结果幼儿画的画五花八门,表现了幼儿的才智,突显了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8
近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样),我们距离收获爱情就更近了一步。于是男人们追求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女人们则通过精心装扮和各种人工“打磨”,努力构筑一副更美的躯体。依作者所言,我们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确,我们认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可爱”,的确很难抛开他(她)的社会属性来评价。譬如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卖个萌可称之为可爱,矮穷矬们丝卖个萌倒显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们告别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决定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带来的福祉之一,就是我们对潜在的伴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爱不要逃”一样,情感专家们也鼓励年轻人勇敢去追求爱、体验爱,打怪升级,愈挫愈勇,直到足够牛掰去干翻一个大Boss,觅得金龟婿,抱得美人归。弗洛姆敏锐地指出,时下的婚配,更多关注“爱的对象”,而非“爱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视了如何去爱他(她)。
在市场经济思潮席卷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约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我们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自己的脖颈上也被套上一个无形的价码签,走入婚恋市场待价而沽。“绩优股”、“潜力股”、“经济适用男”、“招商银行”等辞令常被用来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显性或隐性价值——原谅我竟使用了这么多经济学术语,只因婚配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双方价值精确匹配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损失个人“完满性”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我们的日常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目标指向的,其动机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工作为例,我们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是为了填充时间,可能是为了积聚财富……大部分人是被动地从事工作。至于我们无需鞭策和驱使,也自发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个行程之类,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地被动接受变成了习惯而已。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去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其真正喜爱的,或许就会理解一二。
爱则不同,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非“接纳”。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譬如两性关系,只有双方都进行给予,才能是一场酣畅漓淋的鱼水之欢——如果男性没有献出雨露恩泽,如果女性没有充分开放门户和尽心配合,这场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还在后面,孕育胎儿和哺喂婴儿的阶段,不正是展现世上最伟大的母性之爱的美好时光。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建议:发挥爱的艺术,除了坚强信念的支撑,还需要让自己保持能动性。既然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必须积极调动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于用眼、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感知。这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所关联——不会有这样的人,在爱的方面长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如果一个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爱的方面,我们很难指望他(她)会付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
爱是两个人情感之纽带。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们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伦理观的框架下运行。我们所公认的最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平原则——不仅在市场里如此,社会生活中亦如是。我们都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法;但对那些舍己为人,做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做法,通常是敬而远之的。这说明,像《感动中国》里宣扬的那些无差别、不设置任何前提的爱,虽然被我们所敬仰,但尚未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觉悟——虽然那是更接近爱的本质的状态。
弗洛姆在书的末尾,略带悲观地指出,“在现有的制度下,能爱人的人,是例外;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是一种边缘现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种纯粹的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伊甸园,人们战胜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无私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注定是一段遥远的征程。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平;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近于爱之真谛。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9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
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0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1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懵懵懂懂中已经学会了好多东西,例如,走路,说话等,这些都是孩子无意识的在学习,他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换成专业词汇就是习得,而这种习得的方式效果比学得要好,孩子也不会觉得痛苦,没有哪一个孩子觉得学走路是一件特点痛苦的事情。
对于幼儿学英语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孩子通过习得学英语其痛苦远远要小于学得本身。那么什么是学得呢?在《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这本书里是这样定义的:就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其核心是语言形式,学教材,背单词,学语法等。我们都有被单词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经历。
习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参照我们学语言的过程,幼儿学英语需要有自然的交际环境,这个环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真实语境;
2、交际需要;
3、大量接触;
4、交流互动。
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具备的,当现实生活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需要家长学习如何创造一个自然交际的环境让孩子习得英语。正如,一盆盆栽,在自然的情况下会杂乱无章的生长,这时就需要园艺师们进行修剪工作把一盆盆栽变得更有艺术价值。所以当孩子在习得英语的时候,家长则需要学习如何创造一个自然交际的环境。
根据自然交际环境的四个特点家长需要做以下几个工作:
1、掌握孩子的水平;
2、掌握书本的分级知识;
3、推送最适合孩子的材料。
接下来我们逐条分析:
一、掌握孩子的水平;
掌握孩子的水平包括孩子的认知水平、英语水平等,例如:3岁孩子还没有推演,推理、逻辑判断能力,给孩子看《哈利·波特》是不合适的,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而给一个没有任何阅读基础的10岁孩子看《哈利·波特》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孩子的阅读理解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处于哪一水平,这需要家长平时细心学习,多看一些关于孩子发展的理论,以及阅读的分级知识。
二、掌握书本的`分级知识;
学习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提升一定是基于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比当前认知水平稍稍难一点,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不至于太简单,对孩子来说没有挑战性而因此失去兴趣,第二、不至于太难,而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陷于恐慌中,从而失去对英语的兴趣。为了防止这一点就需要家长学习童书的分级知识,从而不至于陷于一种被动状态,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
三、推送最适合孩子的材料;
在同一级别下会有很多的童书,但并不是每一本都适合孩子,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同,这是互相选择的过程,孩子需要挑选合适的书本,书本也需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这也是需要家长学习的。
学习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耐心的等待。其实不仅仅是学英语这件事,其它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他们习得很多的技能,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更好的成长,就需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习得这种技能。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2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3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
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4
作为一个年轻的新手妈妈,我对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的。最先,当我还是准妈妈的时候,老公为我订阅了《孕味》系列杂志,这大概是我系统的接触婴幼儿孕育、喂养和早期智力开发等专业书刊的始元,在漫长的怀胎十月里伴随着我与BB一起成长。在此之后,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所以,这本书一直成为我的枕边书,亦是我所看过的众多幼儿教育书籍里面印象最为深刻、最喜欢的一本书。
近来有幸获得《幼儿园“完整”课程》系列书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培养完整儿童的专业课程,带着对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诸多认可、浓厚的兴趣和诸多好奇与疑问,我粗略的翻阅了有关片段,由于时间紧促未能全书阅读深感遗憾。幼儿园完整课程系统总结了深圳实验幼儿园十多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其先进的教育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努力进取的师资队伍,使我们的孩子在优化的环境中健康、愉快的成长!
早在20xx年,我的孩子就在实验幼儿园上了一年的亲子班,其间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孩子上课。因此,对于典雅洁净的校园环境和亲切耐心的老师都倍感熟悉。学校和班里经常组织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和教学互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我们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科技节,老师和家长纷纷上台为孩子演示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演讲科技小故事,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大人和小孩一起其乐融融。我们还和孩子一起参加了社会实践,亲手种植种子,全程观察种子从发芽到长出一串串小绿叶的成长过程,并且全程拍照留念。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创作思维,还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课堂直观而生动,比起我们小时候那会的照本宣科趣味极了。家园互动一直是实验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实践当中,纷纷拿出自己的社会资源,组织和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户外活动,让家长、学校和孩子一起紧密的融入到学习、成长的大家庭中来。
我十分感谢深圳实验幼儿园给予我的孩子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将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我更衷心的祝愿实验幼儿园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