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2024/05/1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精选25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

在韩国电影《奇怪的她》里面,有个老人咖啡厅,一位老奶奶总是悉心打扮,努力表现自己,要赢得一位老爷爷的欢心,而那位老爷爷,一直默默呵护、追求着另一位奶奶,他也不会在女儿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听结束美国游学的朋友讲述她的体悟,最难忘的是她说见到一位“烈焰红唇”的时髦老人,自信地从她身旁走过。在日本旅行,我常常会有“偷拍”的欲望,那种时刻通常在我遇见一位穿着浅色系衬衫或裙装、抹着口红、描着淡眉的老奶奶时发生,“偷拍”不成,我就乘坐车的时候,仔细端详她们,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者可以如此赏心悦目。

这些关于“美丽老人”的场景与认识在我以前的见闻里是未曾出现的,在我们的文化里,“老”通常是“年老色衰”,是“累赘”,是“恐惧”,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俗语也不常听人提起。想想等到自己到了黄发之年,如果也被视为“负担”,或是自怨自艾,等着生命逝去,甚是悲凉。年轻时努力善待自己的我,如何善待年老的我?

试着享受做婴儿的过程吧,试着告别二十二岁的浅薄,享受衰老带来的成熟吧。《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用他一生的阅历,在死亡将至时,优雅地展示出一位长者的智慧。因为知死,所以懂生,因为想要看到六十五时丰盈的自己,所以才在年轻时认真过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渡边淳一在耄耋之年时疾呼:请将经历了漫长人生和岁月磨砺,心灵深处潜藏着光芒的人们称为——“白金一代”!并喊出白金一代的誓言:我们,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惜赞美他人,不忘自赏自爱,优雅洒脱有点“坏”!他自己便是“优雅老去,爱到一百岁”的践行者,77岁时仍在恋爱。

不以年老为桎梏,不因年老生偏见,生命之火未熄灭,生活的权利就不该被丢弃。诚然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白金一代”的价值体现有其经济依托。我们的社会“恐老”也是在恐“养老”。但我还是相信,如果不想象另一种可能,怎么能让今天有所改变,哪怕只是变好一点点呢?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

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这本书让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无法否认的真理,又时常显示出对另一些的压迫。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声音必然使另一些声音被淹没,即便另一些声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类的情感,并且某个时刻表现出不被主流认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个人的全部,他也不应该因为那样的时刻而被予以一种俯视的同情。举个例子大概是:你觉得嫉妒不好,为了幸福我应该避免将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觉得嫉妒不好,我也觉得,但为了幸福我不会选择避免与它接触,而是为拥有这份人类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认它更容易达到幸福还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样,如果将语言用于纯粹分类,而与道德分割开来,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加容易呢?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4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5

在书店的一角,我发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仿佛一个初生的婴儿,我在接受着洗礼,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我在轻轻地祷告。那晚,当我终于在手电筒下合上这本书时,《相约星期二》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书,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的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他的这种平和的心态大概和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社会上那些终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们那样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那他们用毕生精力换来的那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莫里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说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白己,人不应该陷在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莫里老人,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值得我们在生命细细品味。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6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子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因为,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因为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后来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莫里说。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7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刻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资料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好处,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杯具。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正因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就应发现你此刻生活中的一切完美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就应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就应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理解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好处。正因你一旦找到生活的好处,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理解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因此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必须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用心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因此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杯具。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样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一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

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因此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一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8

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

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这本书让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无法否认的真理,又时常显示出对另一些的压迫。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声音必然使另一些声音被淹没,即便另一些声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类的情感,并且某个时刻表现出不被主流认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个人的全部,他也不应该因为那样的时刻而被予以一种俯视的同情。举个例子大概是:你觉得嫉妒不好,为了幸福我应该避免将它看得太重。

而我理解的是:你觉得嫉妒不好,我也觉得,但为了幸福我不会选择避免与它接触,而是为拥有这份人类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认它更容易达到幸福还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样,如果将语言用于纯粹分类,而与道德分割开来,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加容易呢?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9

曾听说,有一本叫做《相约星期二》的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慕名看了这本书。没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其实很简单,作者米奇,像许许多多有事业心的人一样,努力工作,拼命赚钱,逐渐在对金钱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见了大学里的教师,已身患绝症的莫里,两人相约于星期二,共同继续从前的课程。

莫里老人用濒临死亡者的内心体验,指导着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他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与生活讲和;爱是人类一生都该追求的最高感情;最完美的一天并不要怎样的奇异、奢华,而是简单、轻松和快乐;他还告诉人们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真实感情

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是觉得在看多了江湖中的恩爱情仇,催泪弹似的偶像书籍后,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我开始明白了这本书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因为现实社会有时候太浮躁了,人们都在忙碌、彷徨,为功名利禄而奔波,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感受,所以内心空虚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而莫里的生活恰巧填补了他内心的空挡,所以莫里与他的人生观,就开始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了。

而且,莫里也给我们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真正的智者不仅仅勇往直前,还要不时停下脚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反思一下从前的生活。莫里也说,很多人在忙着工作,他们有了钱、房子、车,可是他们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

书的高潮以莫里的去世而结束,人虽然已去,而话语犹存,这本书让我知道怎样在平凡中寻找快乐,让我知道如何在缤纷的世界里永远保持一颗纯洁而宁静的心。

莫里已去,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想,我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感受。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0

《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作者收听电台采访得知这个消息,毕业16年的他前去看望这位大学时的恩师。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动要求为学生上最后一门课——人生。因为身体原因,莫里与米奇约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课,而这样的课程约定持续了十四周,莫里将听课内容整理成书,书名《相约星期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四的时候,即将走出象牙塔,真实地、真正地走进这个社会,当时的'迷茫与焦虑记忆犹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社会学教授,短短十四节课,他会怎样展开自己厚重的一生,讲述人生最后一课?我们来看一下书中谈论的话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永恒的爱、婚姻、文化、原谅。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们都在面对和寻找答案的话题。如果说大学时看这本书,是为了找到自我,那现在看这本书,则是学会看淡自我。

在书中,当米奇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如果用一种非输即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他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家,苏轼。他多次历经官场沉浮,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几乎是他生命的主题。他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曾自嘲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洒脱、豪迈的诗句。

就像这本书一样,死亡虽然是这本书的主线,也是主人公终将奔赴的结局,但它却教会我们放下遗憾、看淡死亡,真正传递的是生的责任与活的意义。

如果您还未寻找到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您照耀一个温暖而积极的方向;如果您已经找到自我,也欢迎您打开这本书,打开一位乐观而博学的老人不一样的一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1

莫里教授对于死亡并不恐惧,他认为正正因不知道哪天会死,因此才要趁活着的时候珍惜生活,要准备好迎接死亡。死亡是必然的,它不会正因你想逃避就离开,世间的万物注定要死的。“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最喜爱的句子。家庭不仅仅仅是爱,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金钱、名利所不能给的。不必羡慕别人所拥有的,正因你也会得到。在莫里教授看来,这世上的人都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大多数人被灌输钱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有些人会用物质的众多来代替自己缺少的爱。但事实上,物质的东西是无法代替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当你拥有巨大的财富时,你失去了那些财富无法带给你的情感,最终你将孤单一人,直到死。原谅,世上的很多遗憾的事情,就是人们无法原谅对方。有的时候,原谅对方,就是原谅自己。正因你可能会正因无氟原谅他人而抱憾终生,这时,你就会埋怨自己当初没有原谅他,因此原谅对方就是原谅自己。有时候,人缺少的就是放下已经过去的事的勇气。最后莫里教授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来的那些观念值得人深思。或许我们该像老教授那样豁达的应对人生,释怀人生,放下那些追究名利、金钱的思想,但真得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这就是真正的幸福并不是物质多少带给我们的原因!)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2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目录如下: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仅面对这样的目录内容,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假若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那么她将在第一天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在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给莫里教授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满意的安排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他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那么,假若给你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呢?我想过,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的琐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将做什么。在我们看来,我们每天度过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们每天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其实,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所以他才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说,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教授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

这本书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

读第二次则是因为敬佩和感动。

即使在读了二次之后的现在,我知道我仍是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教授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这是一本好书,不管是莫里教授,还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都值得你在生命里慢慢体会。

读着这样的书,你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3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内容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助,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应该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接受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义,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所以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剧。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么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4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

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5

《相约星期二》资料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相约星期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声音”,一个充满智慧的灵魂,是一个幽默的精神导师。

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应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

回顾我们的现状,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我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做着完美而奢华的梦。每一天锲而不舍地追求,时刻悄然逝去而我们却浑然不觉。我们有太多的借口,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活着……正因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生命的元素,因此我们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刻。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抵挡不住时刻的脚步。当岁月流逝,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有勇气以坦然的心去应对。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了迷茫,开始浪费生命……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但到了那是,我们已经到了莫里那个时候了,我们便忏悔、哭泣,但是谁都不会像莫里那样达观、坦然……

因此,我们此刻就就应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让自己过得充实有好处,不好等到生命的终点在回头感叹,那是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是完美。《相约星期二》还告诉了我很多……(读了这本书,我们会更加珍视生命!)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6

乍一看这标题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吧!其实不是!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临终老人和他的学生的故事。老人是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他的学生是一名记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给这个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时间是星期二。这便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这门课上了十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学生都如约而至。他们谈论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凉。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每上一次课老人的病情就会加重,说话就会更困难。到最后,要靠学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说出话来。他是一名终生的教师。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考!也许谈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确很玄!谁也不知道下一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那么还在等待什么、犹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个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7

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在这本书中的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说出的话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时,继续完成作为教授的最后一课。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本书,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准确的说这又何止是一本书、一堂课。这是莫里教授与心灵的对话,这十四节课又何偿不是对于人生的一番彻底醒悟?他无私的把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是人生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我们都有幸成为这样的学生!)死亡永远让我们恐惧,当我们知道生命快要结束了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显然莫里教授选择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带着乐观和笑容继续活下去!

面对他我们是多么的渺小,甚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拼命想结束这看似毫无意义的生命,这种人是可耻的'、无知的,他们从来不会感恩,从来不会学会去爱别人,这种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想过家人的感受吗,以为以这种方式结束就可以摆脱一切吗?不,当看到家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你逃得了心灵的谴责吗,面对生命与爱,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旧活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上着这个关于人生与死亡的大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8

《相约星期二》内容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相约星期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声音”,一个充满智慧的灵魂,是一个幽默的精神导师。

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

回顾我们的现状,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做着美好而奢华的梦。每天锲而不舍地追求,时间悄然逝去而我们却浑然不觉。我们有太多的借口,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活着……因为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生命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抵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当岁月流逝,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有勇气以坦然的心去面对。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了迷茫,开始浪费生命……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但到了那是,我们已经到了莫里那个时候了,我们便忏悔、哭泣,可是谁都不会像莫里那样达观、坦然……

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在回头感叹,那是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是完美。《相约星期二》还告诉了我很多……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9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0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1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

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2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3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目录如下: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仅面对这样的目录内容,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假若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那么她将在第一天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在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给莫里教授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满意的安排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他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那么,假若给你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呢?我想过,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的琐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将做什么。在我们看来,我们每天度过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们每天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其实,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所以他才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说,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教授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

这本书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

读第二次则是因为敬佩和感动。

即使在读了二次之后的现在,我知道我仍是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教授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这是一本好书,不管是莫里教授,还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都值得你在生命里慢慢体会。

读着这样的书,你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4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5

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这本书让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无法否认的真理,又时常显示出对另一些的压迫。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声音必然使另一些声音被淹没,即便另一些声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类的情感,并且某个时刻表现出不被主流认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个人的全部,他也不应该因为那样的时刻而被予以一种俯视的同情。举个例子大概是:你觉得嫉妒不好,为了幸福我应该避免将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觉得嫉妒不好,我也觉得,但为了幸福我不会选择避免与它接触,而是为拥有这份人类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认它更容易达到幸福还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样,如果将语言用于纯粹分类,而与道德分割开来,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加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