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端午的文章

2023/11/29经典文章

微文呈现整理的关于端午的文章(精选9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1

“浓浓粽香,悠悠我情”,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按照习俗大家都会在门前插艾叶,在胳膊上栓五彩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提出了很多好的改革方案。楚王在他的辅佐下,国家渐渐强盛起来,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楚国的百姓也非常爱戴他。但是一些权贵却对屈原的改革措施十分不满,于是便在楚王面前陷害他,导致楚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将他流放远方。最后楚王中了秦国的圈套,导致了楚国首都被秦国攻占。

屈原听闻国家沦陷的消息后,十分悲愤,进而怒跳汩罗江自尽,以示自已的爱国之心。楚国百姓知道消息后,一边悲伤,一边奋力寻找屈原的`尸体,可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于是百姓们就突发奇想,往河里扔鸡蛋,倒雄黄酒,扔菱角形的粽子,希望河里的蛟龙吃到这些东西后,就不要再伤害屈原的尸体了。从此,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便把屈原跳江的这一天,农历五月初五定为了端午节,将煮鸡蛋、喝雄黄酒、包粽子变成了一种习俗,延续至今。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家人团聚,品尝粽香的节日,我认为它更是一种爱国情怀的祭奠,是人们对幸福安康的企盼。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2

小时候,这个时节正是麦收夏播的关键时刻,农人们是不太在意过个节的。每到今天,村子里有三两家算是讲究的人,到沟里荒地割来艾草,挂在门前。

我们不懂,问大人为什么端午要插艾草。

大人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成老太太”。然后哈哈笑。

我们纳闷:女人老了是要变成老太太,男人死了是要变成老太太是很可怕的。

其实,下面还有一句:“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大黄狗”。

这是比较无厘头的。

十几岁时,去读师范学校。

那是一段无忧虑的日子。学习不是任务了,不考学了。

学校有位安姓博学的老先生,有一学期给我们开一门古代文学作品课,他将屈原的《离骚》油墨刻印发给我们,每一周都如痴如醉的讲,那时候,知道了端午节,知道这个节是纪念屈原的,还有插艾和吃粽子的习俗。想想巴山蜀水的人民还有这样深远的文化渊源。

前两年回老家,问父亲,哪里还能割到艾草。

父亲说,东地沟沟都是。

那是第一次在端午时节,在自家的门前插下几束比较茁壮的艾草。

如今,端午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还为老百姓放上一天假来欢度。算的上是个大好事情的。

但我记忆中还有什么吗,抱歉,没了!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3

艾草青青挂门前,粽香浓浓飘四方。忆起童年往昔事,几多欢乐几多情。又是一个草木葱茏的六月,又是一个梅雨飘洒的季节,又是一个魂牵梦萦的端午,又是一个莼鲈之思的蒲节。独坐窗前,听着丝丝细雨拍打着窗棂,仿佛杜鹃轻啼,又似鹧鸪低吟,不觉间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到了那个快乐的端午。

记忆若水,静静流幽,低头漫思,恍若昨日。散落的记忆,不知怎地又被这飘洒的细雨串起,忆起家乡的端午,心中忽然有丝暖暖的感动,又有丝莫名的哀伤。记得儿时,望眼欲穿般的企盼端午的到来,端午前夕,姐姐会用五色纸折起好多葫芦,挂在屋内外,姥姥会采摘艾草挂在门楣上,姥姥说可禳毒气,保健康。还有妈妈给我买无色线和香包让我带在身上,还不忘叮嘱我,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后,将五彩线扔在屋外的积水处,说这样会一生平安。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与小伙伴一起去踏青,我们一行几人,早早起床,欢天喜地地去郊外嬉戏打闹,甚是开心。我们用露水洗脸,老人说这样做一年不得眼病,等到回到家中,妈妈早已煮了好多鸡蛋,包了好多的粽子,可以随便的吃,不用顾忌。

斜雨丝丝,轻抚记忆,俯视今夕,感慨万千。自甲申年外出求学,在外飘零已捌年有余。捌年前,父母满头青丝。捌年后,父母两鬓斑白。捌年间,年年的端午,都是独自享受着节日的安静。捌年间,年年的端午,都没有陪伴在父母的旁侧,想想妈妈思念我的泪眼愁眉,想想爸爸挂念我的长吁短叹,不觉间视线朦胧,泪粘衣襟。不知何日,能找回往昔的满心欢颜;不知何时,能找回往昔的似水华年。

细雨隐去,彩虹挂云,转念思索,若有所悟。人的一生总要经历风雨,也总要面对太多的无奈。有时无可选择,更无法逃避,比如节日的离别,比如独自的孤凄,又比如游子的飘泊,该来的总是要来,只须从容面对。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只要你不气不馁,总会从琐碎的关怀和温暖中,寻到一份感动和满足。虽然又是一个清寂的端阳日,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虽然过往的已远去,但有浩利的相陪左右,有平亮的关怀问候,有领导的备至关怀,又为何一味求全呢?有他们已足矣。只要心中谨记,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嗅到粽叶飘香,就不会迷失自己,更不会迷失回家的路,因为,顺着粽叶的香气,总能唤醒许多深刻而又难忘的记忆,而记忆里又总能找到故乡的影子。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4

常去的菜场,这两天到处飘出一股粽香,沸腾在摊上的粽子,像在提醒我端午将至。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好小好小的时候,就从祖辈嘴里听来说是对先贤屈原的缅怀与祭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浪漫与无奈,亘古在汨罗江。一节离骚,悲壮感慨,千年走来多少志士依然还在高歌吟唱他的《离骚》、《九歌》、《天问》。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这一天,人们为寄托哀思,荡舟江河竞龙渡,包粽吃粽流传为屈原,更是"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个节日,肩负着历史的厚重,带着那一湾浅浅的汩罗江水,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

虽然离过节还早,看见热腾腾飘香的粽子,不免想犒劳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可几次品偿,总不合心意。这时,真的很怀念婆婆包的南方小脚粽。甜甜软软、粘粘糯糯、清香扑鼻,而且每一粒粽子都那么可口,因为那是带着母亲的温度。记得有一年,俊姐回老家嘉兴带给我一箱五芳斋鲜肉粽,可就这驰名中外的嘉兴粽也没有比过我心目中的小脚粽,小脚粽是妈妈的味道,是几十年的情感。婆婆包的粽确实不错,样子好看又好吃,那些个小脚粽包的扎实很俊,假如把它放到地上就能走路似的,灵气着呢!粽子的品种亦多,松软的豆沙馅、香甜的红枣馅、咸的有鲜肉和香肠、清香的是寡白米的。婆婆一辈子心灵手巧,嫁到婆家的这些年,过节包粽都是她一个人包揽,节气的前几天,便开始选粽叶挑上好的糯米,一切置办停停当当。端午的头天晚上,一人轻轻松松洗叶淘米切肉拌馅包呀煮的',第二天一早香喷喷的粽准时会出炉在餐桌上。婆婆是江苏无锡人,出身商贾人家父亲经营十几家米行,生意做到苏州、江阴等地。安安静静的江南女,烧火做饭、缝衣绣花、透着静谧温婉,家里家外主持的红红火火,日子拿捏的好,80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艰苦不好过,可我们家逢事过节样样置办,小孩有礼物、丰盛的节庆晚餐,如水的日子和和美美。正是婆婆对米的耳闻目染,这便是挑米包粽的意义,是婆婆把对子女的爱融入了一个个香甜的粽子里。

如今,我八十几岁的婆婆老了做不动了。我不禁双目湿润,眼里浮现出婆婆筋骨好的时候,夜半忙碌,包粽过节,一生为儿女们做的一切……端午将至,婆婆,今年的端午儿媳为您包粽大家一起陪你过节。

祝天下友人端午安康!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5

一片片芦兜叶在帘前飞舞着,宛如春的彩带团做一个兜,要盛载一切愿望;一个个如手臂粗翠绿芦兜整齐地排列着,若团结的手臂连在一起,是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工人们忙着把糯米、咸蛋黄、五花肉塞进去,似乎要把岁月的辛酸收藏;一根根水草缠绕着,象要把梦想扯实,待适当的时候放飞……

这是笔者在小榄园林酒家看到纯手工现场制作芦兜粽的一幕。临近端午节,各大酒楼食肆及饼家、超市都纷纷推出各色各样的粽子上架,有蕉叶的、有竹叶的、更有芦兜叶的等等,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只见到标贴产地或别人代加工后再贴上自家店的标签,唯有在园林酒家才看到老板娘亲自带领工人在现场制作,才让笔者对粽子产生了兴趣。

说起端午尝粽,就要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我曾听老一辈的人说: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称为端午,以农历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又为阴数,故端午又叫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朝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一般在这汉族传统的节日,便要吃粽子、赛龙舟。

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所以,端午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再说粽子,从《风土记》的记载:“……以菰叶裹黏米,杂以栗,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这种做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后人改良用纯糯米制作粽,熟以蘸糖吃。各地的粽子造型都不同,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以甜味为主,南方甜少咸多。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盛产竹,就地取鲜竹叶来包粽;北方人习惯用苇叶来包粽。

我们家乡小榄风俗是大蕉叶三角粽。小时候,我们岭南地区的庭园及农舍附近,大都种有大头芭蕉,据说其叶和茎可利尿解热,花干燥后煎服治脑溢血,根可治感冒、胃痛及腹痛,现在有些食肆还采下其蕉蕾制作鸡丝蕉蕾丝粥,甚至煮过粽之后的水,有人还储存起治烫伤。正因有这些功效,祖辈们便就地取材用大蕉叶绑粽,并用树身壳掰下撕开丝替代水草缠粽。

在凭肉票购买猪肉的年代,每人毎月只有四两肉食,怎舍得拿肉作粽的馅料?所以那时大多的粽都放些枧水捞米,煮熟后蘸砂糖食,俗称“灰水粽”;到了物质丰富时,才在米里混上绿豆、干瑶柱等,放咸肉和咸蛋黄作馅料,食用的口感才丰富起来;而那些“灰水粽”,又称“斋粽”,只在奉神时才用得上。

逢端午节前夕,我们便到农舍附近采回大蕉叶,把它洗净裁好片,然后烧一窝热水把大蕉叶浸软;同时把糯米、绿豆或花生洗净泡浸一下,放下适量调味料;提前一天买回五花肉切碎、腌制好待用;包粽时把蕉叶放在左手掌把住,先放一层米,然后放肉及咸蛋黄,再放上一层米,然后包叠成三角状,缠上水草便告成功,放进罉里煲上3至4小时便可食用了。

近年,小榄园林酒家推出的中山芦兜粽,是圆筒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约手臂粗的品种,芦兜粽源于中山石岐及沙溪一带。因这家酒家的老板娘是土生土长的石岐人,故把芦兜粽引入小榄并将发扬光大。粽子采用纯手工制作,从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毎条粽足有一斤以上,并仿效昔日石岐悦来南路琼芳茶楼那样,当众裹粽,起了活广告作用,绝不亚于肇庆裹蒸粽,味香腻,食之韧滑。

已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叶,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历数百年至今天。

一般在端午前个把月,村民便到郊野把芦兜叶斩采回家,去除叶上的剌,然后晾晒两三天待用。用时先打兜,一片叶可卷圈成一条手臂粗的粽壳;分别注入已调好味的糯米、馅料,后封成一字平口,再用圆水草交错绑扎;最好先烧滚水才放入粽,文火煮约6小时,中间添些开水,收火浸于汤内约4小时,前后要烧上10小时以上才能成品。

不管是何种特色的粽,都是在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早已成为民间习俗,是值得珍惜的记忆。时光确走得太急,让我们遗失了许多;有时,因自己的步履蹉跎,也错过了许多未曾告别的心事;这煮沸的粽水,能否感知屈大夫的爱国情怀?能否唱出《离骚》?能否读懂岁月的长河?

让我们在品尝端午粽的香味时,用摊开的粽叶作笺,把缅怀的诗句、安静的时光、彼此的生命,写成云水流长;用一杯茶煮雨,用一条粽暖香,在细细咀嚼中妥帖安放思念。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6

清晨,我打开窗户,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阳光,散在空气中,那一片金黄,便是阳光的味道。我伸了一个懒腰,真好,新的一天又来了,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又与我,擦肩而过了。

五月粽香,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细腻的糯米用叶子包住,一条细绳简单捆绑,便是那发出诱人香味的粽子。等过缤纷春季,便是这粽香飘来。端午,我千盼万盼的节日。我渴望着,嗅到端午春光的味道,听到端午打鼓的声音,看到杨柳依依,青郁的艾蒿摇摆着。当我拿起粽子,光滑的叶子,透着草木的香气,拆下捆绑着的绳子,折开重重叠叠的叶,叶子一道道的折痕,使我,看到了细腻圆润的糯米,白晶透亮。将粽子放入嘴中,我尝到了糯米的美味,万般期待,在这一刻实现的喜悦,和,端午香甜的味道。

河边,人们正热火朝天地赛龙舟,只听一声令下,龙舟,便如离弦的箭般飞速。豆大的汗珠从人们头上落下,有力的手臂用力地划着船桨,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龙舟快速划过水面,这时,我仿佛看到了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站在汨罗江前,我仿佛听到了一阵水声,接着,不复再有任何声音了。我仿佛,在水中,与屈原耳语,向他诉说着他的丰功。忽地,有一个龙舟越过了终点线,我已没有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鱼虾吃掉他的尸体,那一阵阵血腥而又苦涩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此刻,我吸了一大口气,口腔中充斥着端午苦涩的味道。

抚摸着手上的五色线,不断地回想着家人给予我的寄托,无尽的希望,无尽的关怀。这个夏天,有了这些,便是最好的陪伴。这些,都是母亲亲手为我系上的,我嗅了嗅,上面还有母亲的气息。每一年,都是母亲为我系上的线,我留恋着,生怕在哪一年的陪伴中淡然了这一股熟悉的气息。我贪婪的吸收这份熟悉的气息。嗔笑着,害怕自己独自地在黑夜里的回忆中独白。珍惜着现在,是不想看到未来的某一刻。这个端午,我,咽下了眷恋的味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柳仍旧,故人却何在?每一年的端午,总是那样糊里糊涂的过了。还没等我感悟,就先擦肩而过了。关上了窗户,阳光,倾洒在我的脸上。瞳孔,定格了这一秒。这个端午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回味。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7

“端午临中下,时清人复长。”不知不觉中,端午迈着轻盈的脚步袅袅来到了我们身边,一切事物都因端午的到来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你看!街边那一排排摊位,无不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端午绳;无不摆满了浅绿清香的苇叶;无不放满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街头的欢声笑语一浪高过一浪!

你闻!远远便飘过一阵幽香,令人馋涎三尺。拿出一个粽子,轻轻剥开嫩绿的苇叶,展现在眼前的绝对是一个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玛瑙似的红枣嵌在雪白的糯米中间,轻轻咬上一口,甜而不腻,令人精神不禁一振!一个粽子下肚,只觉齿留余香,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你望!波光粼粼的湖中,一只只龙舟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围观者们欢呼雀跃,兴奋如同刚出笼的小鸟。龙舟上的人们团结一心,共同进取,令大家赞不绝口。有人还将粽子投入湖中,飞溅的浪花洗走了人们一脸的疲惫,换上了一副副最最会心的笑容。

对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当年,屈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外来侵略者掠夺,心内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将这一天定位端午节。人们为了悼念屈原,划着龙舟往江里头粽子,渐渐形成了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端午节你带给我多少喜悦、多少欢乐。闻着粽子的清香,看着巧妙的彩绳,想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心中不免涌动起阵阵激动!

曾几何时,那个满嘴沾满粽粒、脖挂香囊的“淘气包”,已成为了今天吃相文雅、即将步入中学大门的少先队员;昔日那低矮的平房,也成了如今美观的高楼。而唯一不变的,是端午的那份情结,是人们对端午的留恋,对端午的那份最真挚的渴盼、最真诚的心愿……

端午节,我深深地、深深地期盼着你的再一次到来!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8

粽子这两个字,每每想起,下意识里总是排斥它和屈原和汨『MI』罗江扯上关系的。香香软软的粽子,和令人爱戴尊崇的爱国诗人,联系到一起谱写的不是爱的欢歌而是一种充斥着满腔无奈的悲凉,也许这就是我抵触情绪的源头。

犹忆起,儿时的端午,是比较隆重的,那节日氛围是早早地就渲染出来了的。

刚进农历五月初,大家就忙着去买糯米,打苇叶,跟别人打听或者自己踩点,弄清楚哪一处的芦苇荡比较茂盛,哪一簇没有被扫荡过。苇叶要选宽大鲜嫩的,无虫眼无裂缝,无蛛丝缠绕的为上佳,事先备好刀剪,箩筐,约好日期地点,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

那时小,也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贪大贪多而自顾自折断了一根根长势正好的芦苇,而主人家也会在这几日集中守护。倒不是吝啬那几片苇叶,还是允你采的,甚至就伴在你旁边陪你采摘,知道不是主人有那闲情逸致,他是怕这一拨又一拨的猴孩儿,不知道护着点长势正好的芦苇,折断了一根就是钱啊,主人再不积极点,所到之处必定是惨不忍睹的,所以,每每遇到屡教不改的主,主人真的会黑了一张脸赶你出去的。

即便这样,也是无人计较的,换一片无人看顾的芦苇荡,继续我行我素,被锋利的苇叶边拉伤了手指,身上落满了老树上掉落的杂质,被不知道的漂浮物整的浑身发痒都抵消不了采苇叶玩耍的兴奋。

苇叶采回去后,先修整,清洗,再用大锅开水滚过,把干枯的稻草浸水泡软作为捆粽子的扎带。接下来就是选米泡米了,一般都是用比较大号的盆子接一些清润的地下水浸泡,那是用机器钻了好几十米的地下水,清洌,甘甜,无污染。多少糯米浸多少水,多长时间正好可以起包,印像中都是凭感觉来的,因为从来也没见老人去称米、量水,也没见定点、计时,可每一次都搭配的恰到好处,专门去问过奶奶,也问过老妈,她们都是笑而不答。

糯米是家乡特产长形的颗粒,口感香醇厚重,但若论软糯可能要拉下南方雨水丰沛的地方一大截,也是源于土质的关系,我们家乡地处国家东部偏南,多数沙质土地,土壤不蓄水,雨水是一直往深处渗透的,所以不适合种植水稻,还有一种就是粘土地,粘土蓄水但是不透气,种植的水稻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那种,粗糙,干瘪,口感差,价钱还不便宜,这都是源于特殊的土质造成的。

粽子内馅的料,多以自己的口味调制,蜜枣,花生,红小豆,咸蛋黄,蜡肉,鲜肉,火腿丁等等,是麻辣甜香,各味俱全,而我们在帮家长打下手的同时,自己创新了一种纯白米不放馅料用一片苇叶包裹地扁扁的三角形小粽子,恰好可以一口吞,出锅蘸上细碎的绵白糖,那滋味真叫一个好,甚至盖过了老妈最拿手的硕大四角形鲜肉蛋黄粽子,当然,这些都是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是没有这条件的。

还有最经典的一款就是商贩沿街叫卖的竹筒粽子,内填五色江米、枣、花生、黑芝麻等,竹筒是青色的细条嫩竹做成的,内外打磨光滑,对半劈开,留一半做底,用苇叶或者荷叶封口,蒸好后整齐的摆在干净的木桶里,覆上用来保温的白色小棉包。有人来买,卖家会帮你打开竹筒调好你想要的口味,堆在一个精致的白磁盘内,就那么站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大块朵颐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竹筒粽子颜色悦目,口感松散绵软,带着苇叶、竹叶混合的清香味,与那单纯苇叶包裹的粽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

还记得那卖主是一位外地老大妈,每天的黄昏时分她就会操着一口她们家乡的方言拖长音调喊:“艾,暖米,热粽子啦... ...”其实她喊的是糯米,咬字不清的喊声反而成了她的独家招牌。

其实说到底还是她粽子做的地道,选料考究,后也渐渐跻身小镇四大小吃之一,麻叶蚕豆瓣,胖子烧饼,和“刘家的胡辣汤,他们在同类小吃中味道遥遥领先。当然,在如今花样翻新的各式甜点小吃里是绝对不值一提的,但是当年带给我们却是十分的口腹满足,如今条件好了,却鲜有我们特别期待、迫不及待想品尝一种食物的冲动了,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那蒸腾着热气的`竹筒粽子,哪被落日拉长的身影,哪一声声拗口的“艾,暖米,热粽子啦----”定格温暖了我们整个童年记忆。

关于端午的文章 篇9

母亲打电话来,说嫂子从家里带来了一些粽子,要不要给你递一些去,我楞了楞才感觉到时间真快,转眼间已经都五月了,麦子黄了,而包粽子的粽叶也就开始上市,赶早的人家就已经包粽子了。

中国的节日很多,而传统的节日里,只有端午节似乎是为小孩子准备的,因为在端午的这天,小孩子不仅要穿新衣服,还要在脖子上,手腕上缠上花线,一般的人家,还会给孩子带上长命锁,早上起来的时候还得煮一些鸡蛋鸭蛋,给孩子吃和带,其实小孩子家总是吃的少,玩得多。我小时候,就喜欢用五彩的丝钱编个网子,挂在胸前装了鸡蛋去学校,和同学们比谁的鸡蛋硬,互相撞着玩。但在端午节,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粽子了,小时候极喜欢吃甜食,所以,过春节的时候喜欢吃汤圆,而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了。清香的粽子剥开,放在雪白的盘子里,沾些糖,真是美味一绝。小时候,吃粽子也不懂得要限制,也不怕吃多了糖会发胖,所以一直能吃到反胃不想吃才止。而现在,总是又要保持身材,又怕糖吃多了血糖高,所以,一年里已经很少去吃这些过甜的东西了。女人嘛,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岁月给我们带来不仅是成熟,更是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现在的女人们,大概早已经少了儿时那份吃的快乐。

南方人包粽子比较讲究,不仅讲形状,更讲究粽子的馅料,我们这里的粽子,以肉粽,花生粽,豆沙粽,香肠粽,红枣粽,白米粽为主,形状一般以三角粽居多,但也有人家包斧头棕,还有一种长长的,直直的粽子,说不上什么名字,但是因为形状不同,所以也让人觉得新鲜。我比较喜欢三角粽,三角粽不象其它的粽子包的那么紧,吃起来太硬,三角粽吃起来松软可口,煮起来也比其它的粽子方便许多。

母亲包粽子比较讲究,糯米要选上好的,特糯的那种,粽叶也是趁着早市买回来,一根根的理好,仔细地剪去头和尾,用流动的水洗干净了,再用热水烫一下,烫的水温很重要,不能烫黄了,也不能烫的太嫩了,太嫩了不好包,烫老了,粽叶就黄了,包出来的粽子但不好看,香味也就不浓了。母亲一般包的粽子只有两种形状,三角粽和斧头粽,小时候,很想跟母亲学包粽子,但母亲却总是认为我手劲不够,包出来的粽子不够紧,煮的时候容易散开,所以,一直不给我插手,总是让我在一旁看的心里痒痒的,那个急呀。现在想来,母亲说的也不无道理,粽子一旦煮散了,就会给其它的好粽子都粘上白白的糯米,既不好看,也不好剥了。所以,小时候的我就只有看和吃的份儿了。

有时候想想,中国的先人真是聪明,发明出粽叶裹米居然能包出如此香糯的粽子来,真是让我们后人有所不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继承了先人的吃的文化,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财富,这种财富,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历史是前进的历史,但是,无论历史前进的多远,我们还是能听到过去留下的声音,比如,这些传统的节日,总让我们想起汩罗江的屈原,想起它吟颂长诗的情景,也许只有这样,粽子才会被赋以历史的东西传承下来,中国人总是喜欢怀古的,以物示人,所以,粽子即使是现在有很多的人不大喜欢吃它,但还是被节日所包围着,让人不能放弃。

今年的端午,一定要吃几个粽子,不为别的,就为了怀念过去那种单纯的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