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访茅山
我是在秋初的一个下午,登上茅山的。那天秋高气爽,游客也少,我乘坐景区的大巴,缓缓向上,茅山古名“句曲山”,一边在镇江句容境内,另一边则是常州金坛,我所处的是句容茅山。
茅山是一组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峰的总称,“状如左书巳字之形”。金陵人陶弘景说:“今以在南最高者为大茅山。中央有三峰,连岑鼎立,以近后最高者为中茅山。近北一岑孤峰,上有聚石者为小茅山。”我透过车窗,可见山路曲回,泉石峥淙。下了车还要走一段路,白居易云:“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我一鼓作气登上了顶宫,顶宫坐落在主峰大茅峰巅,目不暇接的是遍野的绿,山中道观正散落在满山绿意之中。我继续登上峰巅,远眺山林连绵,云水苍茫,烟雾缥缈。正如陶弘景所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实是欲界之仙都。”难怪,吴王夫差在茅山修建候君台,让美人西施在茅山流连两个夏天。
茅山固然美,然而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山水之众多,相比于名山大川的“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或“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茅山既非高耸险峻,也无委婉动人,海拔仅有三百七十二米,绵延三十公里,乍看也不算特别。
人有云:“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因炼丹术而知名的葛洪就出生在茅山脚下,他流传千年的大作《抱朴子》,是其隐居茅山时而编著。葛洪在六朝时期地位独特,南京建有六朝纪念馆,我去参观,处处可见有关葛洪的记载,但可惜的是,翻看《抱朴子》,历数当时可以修道合仙药的江南名山,句容茅山并不在其列。
“秦汉神仙府,南梁宰相家”,让茅山声名超过山的本体,而后漫山云雾间又遍布仙踪道影,这离不开金陵人陶弘景,陶弘景是齐、梁间著名道士,曾任齐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十年,他隐居句茅山,开创道教茅山宗。据说,齐梁两朝帝王多次征他出山,均不应诏。某次,齐高帝诏问陶弘景曰:“山中何所有?”陶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隋唐时,茅山成为天下道教的核心,是道教的第一圣地。句曲山洞天位列道教十大洞天之八。
云雾之山,虽自古出珍奇,也更接地气。等我下了山,已落日黄昏,山脚下数不清的饭馆,我择了一处进去,慕名点了当地特色老鹅。鹅,自古以来就是代代相传的美食。我心目中最地道的做鹅菜谱,为明代苏州人韩奕记载的:“鹅一只,不碎,先以盐腌过,置汤锣内蒸熟,以鸭弹三五枚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茅山自古以来就以养鹅腌制而闻名,茅山老鹅选取本地的土鹅,过去是村民腌制过年的自备菜品。等端上桌,我尝一口下肚,肉质鲜嫩,肥而不腻,恰好入味,嘴中留有久久弥香。
我吃着老鹅,静静坐在窗边,想着此程只是踏入茅山一脚,茅山还有无边的静绿,比如茅山的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走也走不完。茅山还是诗化的山水,名人雅士吟诵茅山的诗词歌赋,千年也诉说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