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作文 > 作文大全 > 正文

小升初作文写作指导

2024/03/12作文大全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升初作文写作指导(精选4篇),希望大家喜欢,记得分享哦。

小升初作文写作指导 篇1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

例:我的好朋友

提示: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请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最好的朋友,写出他的特点。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好朋友”,因此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好朋友的“特点”。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

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例:给予

提示: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曾经感受过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也曾将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请围绕“给予”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

审题解读: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给予”,“给予”就是“给”的意思,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给予”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他人给我,也可以是我给他人。“提示”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一句,它点出了“给予”带给

人的感受,同时也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那就是“快乐”。

“提示”中的几个小句子同时起到了辅助选材的作用。“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提示了选材的第一个角度,他人、社会、生活给予“我”,“我”是接受者;另一个角度是,写自己把“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我“是实施者。后面的省略号则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无论选取哪种材料,一定要注意写出”给予“的`过程,写出”快乐“的感受。

三、给范围自拟题作文

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

审读提示语,首先抓住其中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

小升初作文写作指导 篇2

一、审题

这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才能审好题呢?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查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等。不能超出给定的范围。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内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形式的要求“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我们先重点谈一下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做好哪些事情。

确定内容范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内容做出规定。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记人的,要记什么人;叙事的,要叙什么事;写景的,要写什么景;状物的,要状什么物,等等。

精彩习作-----童年趣事

童年,是一方没有莠草、污秽的净土,是一片无遮无拦明朗的天空。这里流淌的纯真与甜美,总会使人产生难以忘怀的回忆。

记得我4岁那年,迷信的奶奶告诉我:“要是剪掉了胳膊上的毛,会变成疯子。”幼稚而好奇的我听了以后,半信半疑,手痒痒的,老是想试试看,但又怕家人和亲戚为我担心。可是没试,就老是惦记着,越惦记,就越是想试。

于是,我准备马上试。我拿出那可怕的剪刀,用颤抖的右手慢慢地靠近左手胳膊上的一根毫毛。刚要剪,我又停了下来。心想:“我要是真的变成一个疯子,会不会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打?爸爸、妈妈和奶奶会不会不再疼爱这个傻孩子了?”我越想越害怕。我犹豫了许久,才把胳膊上的毛剪掉了。一剪完,我什么都不顾地钻进被窝里,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时,我发现,我还是原来的我,一个正常的小女孩。于是,我不顾一切,高兴地蹦到奶奶身边,撒娇地说:“奶奶呀,奶奶!我今天剪了胳膊上的一根毫毛,可没变成疯子啊!”奶奶听了以后,笑了笑,摸着我的小脑袋,没说什么。

这件童年趣事已留在我记忆的闸门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了:凡事要相信科学,不能相信迷信。

精彩点击

①小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记述了剪胳膊毛的故事。这件事既是童年发生的,又十分有趣,符合文题要求。

②事情的过程交代得很清楚,人物心理描写生动、逼真。

③结尾点明从中懂得的道理,深化了文章主题。

猜你喜欢1:小学三年级作文指导

一、理解概念

这次习作“我来编童话”,咱们拆分开来看。

先说“编”这个字,“编”在这里是“创作”的意思,创作就要想,去动脑筋。这次作文我们要来动脑筋想,就是说想象。

再来看“童话”,童话一般指虚构的故事作品,主要面向儿童。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反应生活。

通俗理解,让孩子们通过虚构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童话本质

童话世界多么神奇啊!我们也来编童话故事吧。

提取关键字“童话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童话其实就是讲故事。

既然说到故事,那我们就可以用“记事作文方法”来讲故事。

三、具体思路

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

角色在这里指故事当中的主人公,即人物。

举个例子:黄昏时刻,一道残阳抹红天边的云。国王在花园里散步,突然看见一株孤零零的玫瑰花。他很奇怪:现在是冬天,为什么花园里盛开着玫瑰花?

在这个例子里,人物是国王。

强调一点: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只有一人,也可以有多人。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这点好理解,就是让我们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孩子们看上面的例子,一下子就能找出,时间是在黄昏,地点是在花园。

“黄昏时刻,一道残阳抹红天边的云。”这句话是写时间。

孩子们仔细观察会在描写时间时出现了“残阳“、”云”这些字眼。

所以我们教孩子一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表示时间。

例如:我们要写夜晚,先找出夜晚会出现的标志性景物:月亮、星星。接下来,写写这些景物的形态。

群星在深空大放光彩,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甘示弱,毫不吝啬的将自已的光辉撒向大地。读者一看到这句话便知道此句话代表的时间是夜晚。

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从第一句中提取关键词,我们找到“做什么”。

分析第二句,其实是让我们写出他们“怎么做”

“做什么”、“怎么做”恰恰构成了故事完整的经过。很多孩子在写事情的经过时往往写成流水账,这是缺少细节描写。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

要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不单单要写出经过,还要有起因和结果。

总结一下:要写清楚童话故事,运用记事作文方法来写。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童话故事,常常用拟人句来写。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物,例如习作提示语给出的玫瑰花、啄木鸟等等。把这些主人公人格化,让它们会说话、会做动作、会出现不同的表情。

猜你喜欢2:中考作文指导

“动”要与“静”结合

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树和望海亭,它们是“静”的,而望海亭上空飘动的云彩却是“动”着的,它们“一会儿像人,一会儿像狗,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匹奔驰着的枣红马,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引颈鸣啼的雄鸡……”小作者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交相辉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爱。

“浓”要与“淡”结合

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

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关键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第五段中,他是这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 字,何等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

“定”要与“移”结合

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虚”要与“实”结合

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