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凡人小事

作者: 朱菊华2023/05/15心情随笔

艰难的2020即将成为过往。年初的疫情,搅得人心惶惶,原本正常跃动的生活节奏被迫按下暂停健,但愿重启后一切过往皆成序章。目之所及的几件凡人小事,犹如春风拂面,暖透心背,让人心旌荡漾。

夏夜的雨天,乡间石子铺就的小道上坑坑洼洼,晚间九点有余,风高月黑,小道上车少人稀,开车的宁愿多费油走大道也不会绕进这水塘次第的弄堂小道,一场大暴雨后淤积的污水无法排出,整个道路成了一片泽国,只能偶见几个小土墩露出水面。

在灯火璀璨的大道往这条小道转弯接口处,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夜行人进入了小道,小道上没有路灯,大道斜透过来一丝光亮,把人骑自行车的影子拉得老长。车子扭动着,岌岌可危,此时如果连车带人倒下,必将是落汤鸡般的囧相。巧了,一辆别克小车紧随其后也转了过去,别克车主是想超近路?或许有急事要办?也可能是家住小道尽头?想象着惯常的情景:轿车在水道上横扫而过,水花飞溅几米以外,骑车人总免不了一身水雾半身泥。然而,一切并不在惯常想象中。只见轿车打亮了远光灯,亦步亦趋,慢速跟在自行车后,直至走出约500米的道路尽头,轿车又沿着一条水泥大道往238省道上急速离去。

弄堂小道轿车可以超车,可他(她)不在弱小前逞强;即使有急事需办,可也不忘善良;家虽不在道路尽头,绕道为的是给他人带来光亮。这不期而遇的光亮直抵人的心扉,让柔弱者心生阳光。

在城区某个居民小区,有这样三户人家,他们一年中至少有100天左右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每家做好两个菜,一荤一素,不计较价格贵贱,晚上聚合在一起,吃顿邻里合伙饭。这温馨的画面似乎是虚构,看起来有点不合情理,但是他们许多年如一日,让不合情理变成情理之中。

三户中,有一对七旬老夫妻,子女在外地工作,俩老成为空巢;一户是年届中年的教师夫妇,夫妇俩敬业乐业,教书育人成就突出;还有一对是三十多岁的年轻夫妇,忙于创业,无暇顾及家务。七旬老夫妻羡慕别人家儿孙绕膝,自己和子女只能逢年过节见上一面;年届中年的教师夫妇年年把关毕业班,走出校门已是万家灯火;年轻夫妇自家公司生意红火,每晚回到家想吃口热菜热饭成了奢望。

2018年春节,七旬老妇的儿孙回家探亲,心疼父母的孤独和寂寞,动员父母跟随自己生活,可父母故土难离,婉言谢绝。儿子迫不得已想出一个主意:让父母为两家邻里义务做晚餐,三家人合并一起晚餐。大家一拍即合,认为是个好主意。就这样,俩老就成了三家的义务厨师,每晚聚在一起,亲如一家。老人乐意奉献,年轻人坐享其乐,菜味酒香飘进左邻右舍,引来大伙羡慕的目光。

一年时光过去,二老愈发精神矍铄,中、青年夫妇感激涕零,可是大家心里总觉得这样对不住老人,不如来个改革,周六、周日每户拿出两个菜,让"老厨师"也来个双休。大家商量后"合约"立即生效;周一至周五,各家出份子钱,老人等待大家到齐,端上热菜热饭;周末各家自己做好熟菜热饭,合在一起,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老少同乐,其乐融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个古训,在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电影《惊天动地》是一部得分颇高的精彩大片,讲述了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以汶川地震为素材,展现了军民合力抗拒灾情的宏大场面。一场大地震后,高楼轰塌、断垣残壁、瓦粉砾碎。直升机无导航的状况下,在奇峰怪石的山区只能凭直觉选择跳伞落地,裂缝如沟壑的地面上,慌乱惊恐的人群漫无目标地寻觅着失踪的亲人,哭声、喊声、呻吟声,声声凄惨;险情、灾情、互助情,情情牵心。

刚演习归来的某集团军摩步旅,在返回营区途中,因与上级通讯中断,军旅长果断命令部队赶赴灾区救援。摩步旅的战士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整装待发,赶赴灾区,备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列队完毕,部队首长部署救灾任务。面对严重的灾情和接连不断的余震,大家心里都明白,灾情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险情。看着一张张刚毅坚强的小伙子的面庞,旅长大声问:"在家里是独生子的请举手。"鸦雀无声,每个士兵两手紧贴裤缝,没一人举手。旅长又问:"不是独生子请举手。"齐刷刷每个人都举起了手,旅长眼泪盈满眼眶。

其实这些80后90后的小伙子,几乎每个都是独生子,在父母家人面前个个都是掌中珍宝。可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忘记了身份,抛弃了念想,救人、救灾,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成为他们此时最高贵的信念。

抱团取暖,拾薪燃光。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用美德来考量举止言行,用爱心弹奏和谐乐章,何惧任何艰难险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