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未来简史》读后感

2024/04/2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24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

读完尤瓦尔的《未来简史》,有一种对人类就像看着一个婴儿长大并走向衰老的悲伤,人类目前正如日中天成为地球的主宰,可是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长生吗?科技如果延长了生命的长度却无法提升他的质量,那长生又有何意义?那连质量也一并提升了呢?成为永远幸福快乐的超级物种能上天入地?《庄子》里的神人至人,也不过如此嘛。不信你看,“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修改DNA序列,不用肤护品都白白嫩嫩)。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根本不用吃饭,一滴营养液就够维持生命所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钢铁侠般,随意飞来飞去)。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外套比防弹衣还坚韧,还能自动调节温度,不怕冷热)”,目测这些科技发展也能做到。于是,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人,这个物种,最终将被科技杀死。科技杀死的,不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数据。如书所言,“数据对人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威胁。数据不在乎我们的主观需求”,人文主义悲哀地没落、隐退了。

这个观点不是最近出现的,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从宗教中心到人类中心再到结构中心的转化。宗教时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按神的旨意活着,到文艺复兴,理性的人类崛起,人以自己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种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现代的结构主义,人受信息的主宰,算法比我们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进化出的算法更有效,人类終将被淘汰。

大约尤瓦尔也和老子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所以才在人类简史里描绘了一副狩猎采集时期的美好画卷。不过在现代世界生活的芸芸众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为现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几乎为零,贝爷那种大概有百分之五,毕竟他还带刀和火石。尤瓦尔大概想重新呼唤起人类存在的意义,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更久更快乐更富有,我们从国家、宗教、货币这些虚构的东西里是无法找到真实的。大约只有放下那个看着听着思维着的人,我们才能照见偶然的真实吧。

主观臆测了一堆作者的观点,也不知道对与不对,算了,“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天要我当一只猫我就当一只猫,天要我当一个人,我就当一个人,天要我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我就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3

一日偶然在网络上读到了一些有关“中国小趋势”的看法观点,对其深以为然,查阅出处,书名为《未来简史》,名字便有些神秘意味,便更加兴致盎然地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前去阅读。

翻开《未来简史》一书,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触颇多:我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在此书中讲述了无数个实现或者未曾实现的预言,而所有的预言都是对未来的猜想,沿着各种轨道,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最大胆的推测,都向着明天与未来奔去。

未来简史就像是一本预言之书,它关注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关注点在多样丰富的传播上,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中,在日趋多元的生活方式里,也在飞速奔向未来的社会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中,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无数预言的实现,在时间里沉淀,一笔笔地勾画着时代的蓝图。预言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与视角。我们怀抱着两种不相同的态度来面对预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这些都来自于一种内心的不确定感。但是当我们选择全部倾听时也许能够走的更远,无论在哪个位置上,我们都应当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未来。

阅读之中,除了一个个预言引发着我的感触与思考,我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确实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当代大力提倡的价值理念更彰显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飓风、海啸、地震、瘟疫、饥荒……似乎在自然生气的时候,我们更加地卑微与渺小。我们需要努力,去让自己融入自然,爱护环境,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那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里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浪费一张纸也能尽一份力呀!而这些微薄之力,却有希望能汇成涓涓细流,浸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现今的时代发展大趋势中,似乎个人的发展小趋势也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但事实上并不尽然。在如今的时代,正是由于各种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优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我们无数个小的个体有精力与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斜杠青年”,他们同时从事多种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断努力创造着自己生活中的与众不同。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随着时代洪流大趋势前行,但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开放发展的中国,我们个人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小趋势,我们也可以登上舞台,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取得喜人的成绩。每一个人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数的个人选择汇聚成为小趋势的洪流,由小趋势衍生成为大趋势,最终甚至决定一个民族进化发展的方向,而中国也因此变得愈发崭新与强盛。

想象力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正是因为我们丰富的畅想,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试着去学会想像,学会思考,去想想未来的样子,自己给未来画一个像,似乎在这有时略显琐碎的当下也是一件乐事呢!

书中有提到:我们不作任何预言。那么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思考许久,其实更可能做的是对当下细腻的感知与对未来敏锐的洞察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4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5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6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7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8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9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0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觉,丰富的各学科知识,为人们展现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儿——未来将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人类将把工作和决策权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大部分人将沦为“无用阶级”。

这种说法相信会让很多人感觉细思极恐。随着当下科学领域、智能领域的发展,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无人酒店,包括我们高速公路目前的无人收费,都在将劳动力慢慢降低。

但是作者有这样的展望,并不是让人们产生恐慌,而是讲述未来的可能性,是对未来世界的分析,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和决策提供调整的机会。

未来与过去都是性质相同的东西,并不值得畏惧。从古至今,人类作为智者,已经有了n多次的超越,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超越。也许真的会有长生不死,也许真的会有让人不生病的疫苗。或者直接在胚胎时注入让身体强壮的、漂亮的、聪明的、快乐的基因,追求和平、不要战争的基因等等,生物学家、科学家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着。

未来数据与网络的发展,可能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震撼。小到人们的生活、隐私,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和平,地球宇宙的安全……作者善意的提醒,值得人类在追求高科技的同时加以思考,让科技与智能发挥在正常的范畴。

未来已来,我们也应像古人那样,无虚恐慌,享受当下,享受未来,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乐!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1

时隔半年,读完了《未来简史》,这本书既是《人类简史》的序章,却又比《人类简史》更加有趣,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引人深思。

本书的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历史上有“三座大山”——饥荒、瘟疫和战争。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克服了这“三座大山”,放眼望向未来,将开始追求永生、幸福快乐,以及进化为“神人”。让人感觉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加速向前,最终是登上天梯还是坠入深渊,不得而知。

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尤瓦尔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想象的现实”之中,从而才有了语言、文化、国家、历史等等。“想象的现实”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在《未来简史》中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观点: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现代社会相信的宗教便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提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接着,作者提出:人为什么厉害?并不是因为人类更高级、人类有意识等等其他原因,而是因为人,能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但是,真正能让人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的,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而是所谓的“互联主观”—人幻想出来的虚构的东西,而且还能让人人都相信。

人文主义中的自由主义,倡导我们要崇拜人性,要注重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应该赋予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权利。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破坏了自由主义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坏了对个人主义的信念”。作者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作者预言,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不再是个自主实体,而会变成整个举行全球网络的一部分,人类将最终交出权威,送到算法的手中。于是,新的科技宗教将会产生—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我们将会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

全书的最后,作者抛出了三个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一是,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我想,不论科技和社会怎样发展,对于我们个人来讲,要想不要太快地被淘汰,只有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自我迭代,不断地探寻更加强大的自我,更加从容地融入社会。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2

过往人类担忧的三个历史难题正在逐渐消退,饥饿、瘟疫、战争,已经不是威胁生存的重点,新的问题是健康长寿,快乐,神性,第一个是技术问题,后两者是感受问题。但后文的论述则将后两者也归结为技术问题,即人的灵魂、自我、内心这些说法并不成立,仅仅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技术问题技术解决,现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技术似乎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当然,作者也承认目前技术水平对意识,情感的研究还所知甚少,我们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考虑,作者列举的前沿科技成果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相反或者无作用的结果没有在书中给出。所以,看完以后,除了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要保留质疑的权利,毕竟古往今来能预测未来的人实在太少。倒是他们用的实实在在的证据更具有时代代表性,可以多多留意。

对于未来的轨迹,数据主义,人工智能,终极算法似乎在逻辑上都行得通,如作者所言,当多数人成了无用阶级之后,精英怎么对待这些底层呢?这也是很多人焦虑的地方。如果是富人统治穷人,甚至奴役穷人,有没有可能呢?这里先确定,什么是富人?身价千万?十亿?如果科技如此发达,财富能代表什么呢?毕竟拥有几万块身价能操作或者设计智能机器的人,可以凭借高效的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几十几百倍的财富。坐拥财富的人与如今坐拥资源的人有多大的不同?这至少可以引起一个讨论:凭借已有财富是否能决定谁去谁留?

就算粗暴的假设,某一标准下的穷人被无情毁灭,对富人有什么好处?所有的生意都必须做到收益>成本,没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机器智能带来的巨大产能如何消化?身价千万的人是否会被身价亿万的人压迫?进而消失。因为穷人都消失了,他就是穷人。何况,传承财富从来不易,多少首富的孩子还是首富,又有多少首富的孩子被人算计,一生坎坷,这种例子随便查查都有不少。财富问题不简单,权力也如此。当然,如果长生不老,那就更是几本书也讨论不完了。古今多少帝王梦寐以求,倘若未来实现了,是不是会激烈争夺技术,还是被当作黑魔法明令禁止,留给以后的聪明人讨论吧。

况且,技术出现是一个方面,能商业化推广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太多新技术出现时被抱以巨大预期,而后被逐渐淘汰的案例,查查那些破产倒闭的公司,废弃的场地,甚至覆灭的国家,就知道在发展之路上倒下过多少人。当然,这次完全可能不一样,无数人乐见其成。人工智能想做到取代智能,前路慢慢,有没有政策干预?伦理之争何时开始,何时解决?除了全球几大强国,其他没有相关产业的国家的人如何抉择?技术的推广,演变还是比较漫长的。此外,成熟技术的一个普遍结果就是产品的标准化,平价化。如果每个人都能买的起机器人,种粮足以养活自己,发电足以吃撑家庭生活,未来的可能远比被终结多的多。这也是可能的,现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智能算法都开源了,普通芯片价格也越来越低,单一功能机器人是有可能出现在普通家庭的。至于超人类未来取代智人的话题,我没有证据去证实或证伪,但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的不正是越发展越强大吗,今天的人相比半个世纪前,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超人呢?

总的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确实来临了,能投身其中,就像中世纪骑士投入战斗一样,还是让人觉得心情澎湃,倍感荣幸的。只不过,支撑人类前进的,是一个新的宗教、信仰。

未来已来,我们能做的就是,迎接未来。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3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过去,为什么我们要去猜测未来,我们又怎么能从过去和未来中度过现在,这可能是本书主要想探讨的问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其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4

今年单位组织的读书月活动,我选择了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一本书——《未来简史》。它是《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

该书主要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书中称“智人”)将摆脱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和贫穷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规模发生的让人束手无策的致命传染病)和战争(是指全球规模的),未来的人类分化会更加剧,绝大多数人会沦为“无用的人”和“没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数精英会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进化成为掌控这个世界的“神人”,他们和我们的区别,相当于我们和猿人的区别。对于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将会消亡(神人可以通过操控基因,改变你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分泌和电波信号从而操纵你的意识,让你无从反抗,也可以通过更换人体的全部配件,甚至将意识转移到机器上达到永生,从而打破“死亡”这一上帝留给人类最后的平等),万物互联网正在形成、而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每一个意识都是喂养这个庞大数据库的养分,一切生命和意识不过是算法而已。

对于未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的畅想,其实我们现在对于未知的未来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写资治通鉴时的古人一样,历史怎样,我们觉得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仍然奏效。不过长期看,预测未来无论对错,其实对于未来没有大的影响。本质上我们对于未来无能为力,历史车轮谁也挡不住这话当然也适用于未来。

人类大船驶向未知大洋,我们是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问题只能遇到再开始着手解决,很难发明一劳永逸的方法来面对未知。所以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对工作生活没啥作用,属于懂得很多和生活彻底无关的道理,当然不能用它来指导生活。不过暂时的,把我们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宠辱得失中抓出来歇歇,在内心中扮演一下人类导师角色,替整个人类操操心,给我们自己放松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5

此书在20xx年一上市,我就买来读了。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类简史》的主题展开讨论。

如果说让逸爸用一句话概括《人类简史》的主题,应该是:人类,或者准确地说,我们智人只是人种的一种,没什么了不起。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我们有了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学会了用编造故事的方法将大规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协作。

赫拉利认为智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未来也会保持没什么了不起的状态,所以智人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对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对数据主义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人类的自由意识不靠谱。

我尝试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观点:

1.我们智人有别于动物,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智商高于动物或其他族人(如尼安德特人)和发明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能编织一个意义之网并让大多数人能相信这个意义之网,从而进行灵活的协同合作;

2.意义之网在农业时代后凸显,从各类神灵的崇拜,到世界三个宗教,再到法国启蒙运动后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因此,人文主义同样是宗教。

3.人文主义中的三个分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在20世纪经历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义完胜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要以聆听个体内心声音为主,即自我意识为上。然而,现代科学印证,自我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算法,并非人能控制,会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从而,无法避免地进入数据主义至上的时代,数据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5.人类几千年来,克服了三大难题:饥饿、瘟疫和战争。然而,人类无法满足现实的本性,会推动我们继续向新的三大难题进行挑战,即永生、神人和持续幸福。我们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寻求三大目标的突破口。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6

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核的泄漏,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7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8

社会发展太快了,在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都希望孩子能为将来打好基础。为此,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也读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慢慢发现,可能方向错了,至少是越来越困惑了。

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该多学几样爱好,还是多做几套模拟题?是快乐重要还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忧虑、恐慌、无助......

读《教育未来简史》,其中有些说法,很有启发意义。摘录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课程来教今天的孩子,却又期望他们为明天做好准备。

教育者需面向未来;终身学习;是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权威;是通才;探索是学习,让学习具有现实意义;拓宽课程的视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全面评价。

为未来做好准备,需要的'能力:一、内省能力;二、人际交往能力;三、解决问题能力;四、协作能力;五、信息分析能力;六、信息沟通能力;七、创造能力;八、全球意识。

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告诉你结尾,你就没有兴趣看了。那么,填鸭式的教学,是不是让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你只要求他记住,考试时能条件反射的填出答案。离开学校,离开书本、老师和考试,他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在离开学校前,学生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9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 —— 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 —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 ——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0

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 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互相喜欢的人了呢?而并非不娶就是为了林徽因。

这就印证了我们群里一起发起读书会要读的书里的话,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它里面写到“意义的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殊不知还有一种情况:互为主体。我们给很多东西赋予了一种意义,其实都是虚构的,人类会为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会让意义这张网收的越近。所以很多并非存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存在,但是我们都认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梁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这只是一个例子,或许你认为他们的感情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但是那只是一个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准。所以在评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总认为自己有那么的正确,不要对自己一贯以来的思想那么深信不疑。

读《未来简史》,读书会要分享,对于这种类型的.看法我想我暂时表达还有点困难,我比较擅长把它写下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宗教信仰之人。因为我确实不信教啊,我也认为没有上帝,也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主义信仰者。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相信destiny,在美剧大片中,总是在结尾的时候会让你相信这是destiny。平时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冥冥之中发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运,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就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总会安排那么一个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来简史》之后,我不免有点绝望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根本没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连意识感觉都是算法,可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无的,哪里还会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欢说随缘,按《未来简史》说的意思,是没有缘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识中的虚幻,哪有缘可以随,不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刘滔,我们认识也好多年了,从高中开始的朋友,他之前没结婚的时候要我介绍女友,我与他说“这么急干什么,随缘吧”,他当时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听你的随缘,这辈子我估计就娶不到老婆”,现在他已经结婚很久了。有点搞笑,确实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缘,或许这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缘。

其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数据化时代,什么都是算法,你的思维,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时代,因为连情感与体验都是可以花钱买到,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每个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买艺术家的才华,科学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买。都可以像芯片一样存储于你的身体,你可以变成万能,升级为神。那么我想我还是不愿当神,我还是愿意活在这个世界当一个普通的人,体验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读读红楼梦,张爱玲,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这类型的文学作品,托群里一大咖的福,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看了一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的书,比如《三体》《世界通史》《未来简史》《道德经》等等,这些书放以前或许从来不会进入我的世界,现在我却会为之入迷,读书对我的生活或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它不能帮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让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它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的思想从只关注自身的一点小情小爱突然开阔起来。我会明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连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时候不必那么纠结自己的一点郁郁寡欢。尽管最终我还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写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绪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站在人类的高度在奋斗的人。

最后再送大家一首诗:

《 惑 》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1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以一部《人类简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影响力,书中提出: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物种,是因为人类拥有强大的创造能力。人类社会现存的国家、宗教、企业等都是基于生存 过程中的需求,描绘、构建,并逐步形成的。回顾完人类演进的历史,赫拉利在2016 年对未来进行了畅想,今年 1 月《未来简史》在我国发行,出于对人类未来 演进的好奇,我阅读了这本书。

该书对数千年来人类面临的三大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饥饿、战争、瘟疫。现在这些问题都相对来说比较好控制,在赫拉利的构想中,人类将会把决策和工作逐渐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人的幸福感是由生化机制所控制的,所以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获得持续的幸福感。而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编辑自己的基因,完成进化,从而使人类意志逐渐走向终结。比如美国军方正在检测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可以帮助士兵在作战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专注,由此可见人类将于机器结合成为具有更高能力的物种。人类可以借助机器克服自身的缺陷,提高原本不完全具备的功能。本书对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的推崇程度极高,顺延着作者的逻辑,人类在新的一轮科技革命之后将出现新的一个群体,即无用群体,这部分人的价值并不能够发挥出来,机器可以替代他完成各种任务,并且他们的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器的影响。

我觉得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展望未来时更多的关注技术进步获得影响力,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于科技进步的过分推崇而降低人类存在的价值,这是有待商榷的。结合两本书的内容,我跟随作者了解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回顾人类演进的历史,人类能够克服自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战胜更加有优势在林生存的物种而存活下来,这是人类不断的创造工具、使用工具、创造语言、展开合作的结果。人类不是生物系统中最强大凶猛的物种,但却是最有智慧的物种。展望未来的人类发展,人类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将逐渐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将其转化为有利因素。人类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但人类社会中人的自我意志和作用还会占据主导地位。

我跟随作者感受了人类发展这么宏大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感受人类经受的困难和蜕变,以及人类以后可能经历的神奇转变,突然把自己担心的小事儿、遇到的小困难,看的不那么重要了。每个人其实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安安心心、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就好。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2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3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过去,为什么我们要去猜测未来,我们又怎么能从过去和未来中度过现在,这可能是本书主要想探讨的问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其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4

竟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晦涩难懂、部头巨大,而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私欲膨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文科生,科学素养实在欠缺。然而,读这本书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辩证的思维所折服。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编者后记:以色列的赫拉利简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纪轻轻就写下了让全球学术界瞩目的世界史书,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的“硬科学”,写出了一本完整的“人类未来史”,他的非同寻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不亲身体会,怎会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篇读后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学系文科生,与工作百忙之中抽点滴碎片时间看完赫拉利的巨作,实属不易,也贵有持之以恒之心,在当今网络电子横行时代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称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几多共性火花,又产生出几多逆向思维,但共同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虽然之前有众多的“世界末日论”,人类只有把握好拥有的科技,正确运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则,让人成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让我们这个“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上的人类在谢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过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