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人生随笔 > 正文

驻村随笔

作者: 杨曼菲2023/11/26人生随笔

晨起,推门望去,一层白霜早已爬上了房顶,渗进了砖瓦缝里,水龙头也被冻得生裂,流出的水不知在何时让夜晚塑成了一垒垒冰柱。现在,武都黄坪镇阳坡村已经酷寒无比了。

昨天在村里碰见了之前给我们送辣椒的老人。老人名叫张岁社,今年60多岁了,他算是我在村里第一个认识的人。刚驻村的第二天,老人就扛着一个大袋子,小心翼翼地敲开我们的门,说:“看你们刚来村上,估计是没有新鲜的菜吃,这是我自己种的辣椒,给你们送一点,吃完了我再给你们拿。”那一瞬间,心头觉得暖暖的。我在他的身上好像看到了已经故去的爷爷,穿着式样相似、颜色相近的中山装,戴着藏蓝色的中山帽,质朴的笑容和亲切的言语……这一切不由让我红了眼睛,心里有好多想说的话,到嘴边却只剩一句“谢谢”。本想给老人送点东西作为回礼,但自己刚来村里也没有带太多的东西,于是就拿了几盒牛奶给他,却被老人笑着婉拒了。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第一次来到这大山的村子里,就被这朴实无华、厚道可爱的心灵所打动了。

张大爷是个五保户,家里就他一人,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他虽穿得朴素,但洗得很干净,房子也收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可以看出,他是个讲究人。后来,我们在入户走访时问他生活怎么样?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张大爷连连称赞:“国家的政策好,对我帮扶了很多,领导们也经常过来看望我,什么都不愁了。”临走的时候,还不忘邀请我们常去坐一坐。

曾经,我以为自己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以为自己的思想很丰盈。这一刻,贫瘠感包裹了我,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我却也时常抱怨自己缺少太多的东西,但是忘了看看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真正平静的人未必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想要的少。在和张大爷短暂的交谈中,我像是读了一本泛黄的书,书上印足了时光,填满了故事,洗涤了心灵,让人留恋,更让人肃然起敬。除了年龄,岁月没让他多一点世故、多一点抱怨。

看着他家里灶台上的锅,山里拾来的柴,地里刚摘来的菜,茶壶里沸腾的水,烟囱里升起的炊烟,我感叹这才是人间烟火众多画面里最美的一帧。日子虽不富裕,但过得却问心无愧、质朴且善良。眼前是黄发垂髫,耳畔是鸡犬相闻,嗅觉里是农家食味,目光所及是一片安乐祥和。

驻村已经两个月了,从惴惴不安到信心坚定,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我在刚驻村的第二周就遇上了新一轮疫情的暴发,这是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一次。我们连夜配合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进、出村的各路口设置了疫情防控检测点,分组入户对全村网格人员和外出人员的走向动态等信息登记造册,24小时轮班轮流值守,对所有过往车辆和人员都逐一登记排查,测温扫码。前后大概30天的时间里,大家吃过的泡面桶和各种速食品堆了一层又一层;村支书又是村医,往返于检测点和村医室值守,跑了一趟又一趟;村主任和文书离得比较远,骑着摩托车,顶着寒风早出晚归,走了一遍又一遍。

现在想来,大家都很辛苦,乡村是疫情防控的“神经末梢”,缺少防护物资,那一刻我们没有想太多,千万名驻村干部也没有想太多,这是任务,也是责任,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践行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体验到了乡村的美与乐,乡村的苦与痛就愈加让人沉重。帮扶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群众办事不便,还存在一些返贫致贫因素。怎样能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内帮助他们发展产业、稳定增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亦是时代命题,还要花很长时间去探索和实践。作为新时代选调生,我们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承载了组织的重视培养,肩负着下派基层和单位帮扶队队员的双重身份,任重道远。

前些日子,我们走访了五保户,帮他们换好了新的被褥,安装了取暖设备,叮嘱他们有事就来党员活动室找我们……

是的,党员活动室前一直飘扬着党旗,有党旗的地方,我们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