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岸的变迁
童年的记忆打开了我对家乡的回忆、思念和牵挂。
马畅街,池塘岸,安中村,齐家巷,这里是我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出生和幼儿时期成长和玩耍的地方。
逢年过节回到老家,一家老小,一桌好菜,一壶老酒,长辈们开始絮叨着家常,回忆他们的过去,讲起他们在这片故土留下的美好回忆。我喜欢静静地听着他们讲述,每逢闹事集,过大年前马畅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总是汇集在池塘岸上。齐家的"福泰丰"药铺正对着池塘,紧连着古老的二郎庙戏台,尤其是在这里看大戏无疑是一个最佳角度。古式建筑的阁楼、高大的门额上,由著名书法家撰写的"福泰丰"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成了池塘岸边一道别样的风景。再伴着悠扬的秦腔,慷慨的汉调"桄桄"在池塘岸边响起,引得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早早地来此观看。这就是我的祖辈们讲述的池塘岸边的记忆。
洋县马畅镇相传楚汉相争时,汉军牧马于此,因名"马场",如今称为"马畅".这里便是除县城以外唯一的百日集。天天生意兴隆,夜夜灯火阑珊,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每当华灯初上,在春风沉醉的傍晚,马畅灯笼火红、店铺林立,酒肆商店,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映得湖面波光粼粼。偶尔从远处传来悠扬的乐曲声,氤氲在这古老的小镇上。石桥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外地的商人暂时忘记了这里是秦巴山区的偏僻集镇,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梦里故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如此繁盛的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很长时间。
沿着池塘岸边朝西南走,就进入了一条青石铺成的胡同,它的名字至今还被人们使用——齐家巷。齐家巷弯弯曲曲,用青石板铺就。朝西南方向走去,来到齐家老屋,距离唐代安史之乱留下的遗迹——唐安公主墓很近,只有200米,村子的名字"安中村"也由此而来。很长一段时间,祖辈们都是生活在那里。
回到我儿时对马畅老街的回忆——古老的戏台翻新后失去了它原有的模样,逢二月十五交流会,戏台上能听到纯正的秦腔表演,原来的青石路也都修建成水泥路。今日的池塘岸边,是类似四合大院的场所,原先的商业中心地位早已风光不再,古镇的风貌荡然无存。这些年,农历二月十五的庙会也逐渐走向现代商业化的模式,缺失了儿时记忆深处马畅古镇的那种从容和底蕴、惬意和优雅、闲适与风韵。
我开始要上学了,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一家老小随他到了洋县县城。再回老家,走在今日的马畅街上,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点古朴的风韵。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过去曾经是什么样子,街道两边的民居基本都修成了楼房。"池塘岸"熟悉而又充满回忆的三个字,也只是被老一辈人提起的一个地名,因为往日的池塘早已不见了踪影,今日的池塘岸像极了一个广场。
如今的家乡,市集依然存在,社区入驻熟悉的街道。人们在小广场前休闲娱乐,聊天散步。家乡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充满色彩,幸福并快乐着。而池塘岸边、马畅街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