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生活感悟 > 正文

老当益善

作者: 丁承启2023/10/23生活感悟

人们常说,老当益壮,可是,人至耄耋之年,已失去老当益壮的奢望,但不能安于老当亦衰,老而无为,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老而益善之事,展示人生的长度、宽度与高度。用自己胸膛里一颗跳动的爱心去关爱、去奉献、去呵护需要帮助的人,多多益善。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从善优雅地老去,不失一种美感。”

善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褒义词,蕴含吉祥、美好、善良之意。“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即善本能的体现。善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离不开行为的存在。

人间有一条路,善与恶是它的两端,中间则是尺度,离一端越近,就离另一端越远。善并非说说就能做到,其内涵还要求我们有极高的思想品质和自我约束力,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孟子认为,人心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潜质,故称良心,良心就决定了人性的善,善性是为人根本。

善是发自本能的内心向往。近年来,报刊、网络频频发声,表彰那些从善如流的道德高尚的先进人物。如云南省前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1988年离休后,主动放弃省城的安逸生活,扎根原籍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达20个春秋,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奉献国家,造福人民。中国首位女空降兵85岁的马旭与老伴均系师级离休干部,他俩秉持中华传统美德,艰苦朴素,节衣缩食,生活清贫,一生积蓄1000万元,资助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的教育事业。安徽处级退休干部张景兰,月工资3800元,除还房贷及88岁母亲看病药费,所剩无几。一套80平方米住宅没有常用家电,却堆满了废品。她省吃俭用,用捡来的破烂资助了250多个素不相识的贫困学生。山东省济南市泺源大道与泺文路口,有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86岁叫胡广山,一个69岁叫韩金城,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站在烈日炎炎的街头义务维护交通安全。他们都心甘情愿地忠诚信仰,秉持宗旨,展现出高尚情操和爱心魅力。

善人者,人亦善之。人与人的关系永远是双向互动的,你善待别人,别人就会善待你,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苏东坡与王安石,壮年时,同朝为官,政治理念大相径庭,近乎“政敌”,老了在道德文章上却相互倾慕,颇有惺惺相惜之感。苏东坡自黄州移官汝州,顺道拜访隐居江宁的王安石,二人同游钟山,诗酒唱和,印证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像我们这样平平凡凡的老人,各自居家养老,相互难得一见,偶尔相遇,热情不减,相互祝福,聊以自慰。即使极个别朋友,曾经互有误解或隔阂,事过境迁,也能冰释前嫌,握手言欢,一笑泯恩仇。

善无大小,不以善小而不为。公交车上,年轻人大多择善而从,纷纷让座,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一种社会公德的体现。在上下班人多拥挤的高峰期,作为我们老年人要换位思考,释放善意,体谅成年人上班,学生们上学的时效性,不可相争,应该推迟,错峰而行,去逛市场,跑医院,游公园,无所不能,既不影响人们正常上班、上学,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互不干扰,两全其美,也是一种善举。

善良的谎言很无奈,但一般都可以被理解和宽容,甚至它还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位老人身患绝症,医生和家人不忍心告诉本人,以善意的谎言作些安慰。老人没有思想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收获了疗效,延长了寿命。老人体谅医护人员的善意,说“是善意的谎言让我起死回生。”

善待家人显真情,人生不过“三晃”,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没了,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我已步入二晃的尾声,正向三晃迈进。幸有老伴相依、相伴、相守着,子女都很孝顺,毕竟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朝夕相伴陪着你,不能苛求他们,重在自我调理,直面夕阳余晖的晚景,心情好一点,胸襟宽一点,少挑剔,少赌气,以健康为中心,过得糊涂一点,潇洒一点,针对自身体能弱化,坚持“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拄着拐棍到处走动,充分享受社会回馈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尽量少给家人和社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提倡与人为善,善待别人,善待自己。于我而言,就是要老当益善,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