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
一进腊月,春节在望,该打年糕了。年糕,不仅是传统美食,而且寓意吉祥,"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而且"年"与"粘"同音,象征亲情凝聚,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年年打年糕,母亲采用的是地道的上等好米。她亲自种植了一田糯谷,使用的是农家有机肥,不打农药。一到丰收时节,黄灿灿、沉甸甸、香喷喷,碾出的米儿,颗粒饱满,莹润生光,宛如初春的嫩雪,恰似晒出的古盐。
在老家门前,有一泓碧玉般的小溪,从远山一路潺潺而来,又清又甜。趁黄昏,母亲在两箩糯米中掺入一些粳米,于橘红色的逆光里挑至溪边,将它们淘净。湿漉漉担回后,用清水浸泡。
待翌日黎明一瞧,水浅了,米高了不少。原来,是米儿泡胀了。很快,灶火赤焰烈烈,一具大蒸笼架在了灶锅,于咕嘟咕嘟的沸腾声中,母亲将米倾入笼里,蒸将起来。随着天呈现蟹青色,蒸笼上方水汽袅袅,香气愈来愈浓,可以打年糕了。
打年糕,是一门出力气的手艺活,全靠左邻右舍相互帮衬。一年一年打年糕,和睦了邻里,增进了友情,平添了喜庆。
依据父亲约定的时间,数条汉子来到庭院。"唷嗬——",他们合力将沉沉的蒸物倒入院中央一具淡青色的石臼。为避免粘连,母亲提前在清洁了的臼壁抹了菜籽油。打年糕所使的,是一根粗长的实木槌子,握着它捣下去,"咚——",一砸一个凹槽。但同时,也牢牢粘在了臼里,需要集中力量将之拔起。
一个接一个打下去,蒸物越打越细腻,越打越粘软,越打越皎白,到了最后,打成了一大团筋道的年糕!
红彤彤的旭日升起来了,胭脂色的霞光照在庭院的积雪上,照在墙角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红梅上,也照在一张淌着亮晶晶汗水的脸庞。
见状,母亲捧出一沓雕有图案的木制印花模板,其上,除了祥云、人物、虫鱼、花鸟等纹饰,还有"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人寿年丰""招财进宝""福星高照""鸿运呈祥"等字样,皆寓意美好。
趁热,大家齐动手,揪下一团团糕坯,匀匀满满压向模板。当打开框子,将之倒出,只见一条条年糕晶莹如玉,洁白似银,浮雕生动,饱满生趣,俨如一枚枚民间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亲之又亲。
年年打年糕,大人们不忘追根溯源、引经据典教育下一代: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兵败成俘虏后,被吴王夫差放虎归山,卧薪尝胆,立志东山再起。吴王蒙在鼓里,大臣伍子胥却识破诡计,向其进谏,却遭赐刎。死前,他担心越国一旦攻破池城,老百姓会遭殃,暗中吩咐一名手下,待到战乱饥荒之日,掘取城墙下砖块食之,以救黎民。
这一天果然来临。正在举城断炊、饿殍遍地之际,那名手下想起伍子胥的话,忙叫人掘出砖块,没想到它们竟是米粉做的。原来,伍子胥早料到会有今日,暗中叫人制作米砖,埋于城墙。为了纪念伍子胥,后人将米粉做成砖样。一年一年,竟演绎成为年糕,取"年年高"之寓意。
沉浸在故事里,母亲见我两眼放光,馋得不行,将蜂蜜刷在年糕上,塞入我手心。当咬上一口,又粘又糯,又甜又香,好吃得不得了,吃了还想吃,肚皮不觉圆得像个西瓜。
明代《帝京景物略》云:"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腊月打年糕,过年吃年糕,亲情、乡情、友情更浓了,家家户户,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带着满足,怀着憧憬,一起奔向崭新的、嫩绿的、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