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记忆
在我乡下老家的那间土砖屋里,至今留着一盏煤油灯,那是母亲的遗物,也是我童年岁月的见证。
春节回老家,我收拾楼角过道的杂物间时,在一个旮旯里,看见了一盏落满灰尘的煤油灯,煤油早已干涸了,灯芯亦腐朽,裹着一层厚厚的油垢,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点煤油灯的时代。记忆中,煤油灯是我的希望之灯,伴我度过无数漫长的黑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煤油灯伴我生活学习,直到初中毕业。
曾记得,我上学的那一年,母亲拿着省吃俭用攒下的十元钱,跑到县城给我买来一盏煤油灯。玻璃制的灯身黄黄的,玲珑剔透,油光锃亮,平的脑袋、细细的脖颈,圆圆的肚子,高的腿,惹人喜爱。
从此,每到夜晚,我总是早早地点亮它,聚精会神看书、写作业。母亲则借着昏黄的灯光忙忙碌碌做家务,父亲和哥哥往往在这个时候外出串门子。忙完家务的母亲会拿着板凳,坐在我身旁,做着她的"作业"——缝补衣裤或纳鞋底。当我碰到一道难题冥思苦想之时,母亲就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使我从中读到鼓励,以及迎难而上的勇气。现在想起那些画面,同时想起一首诗:"一盏煤油灯/是母亲的牵挂/陪伴我成长/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给我讲述民间故事/望着孩子读书的身影/进入梦乡/她却在/还不肯走/用一颗苍老的心/在煤油灯光下守候……"
在我的在成长过程中,在我的心灵深处,从未忘记过那一抹昏黄而微弱的灯光。那是我生命里永不褪色的记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我出生在贞丰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兄弟姐妹三个,人口多开销大,生活窘迫,那盏煤油灯是家中唯一的"奢侈品".小时候,为争煤油灯的"使用权",我经常与哥哥吵架,为了看得清楚一点,都想把煤油灯挪到自己面前,吵闹半天还歇不了嘴。父亲见状,很是无奈,没办法,只好重新给我做了一盏煤油灯。
父亲做的煤油灯,很简单。用一个空瓶子,在盖子上钻个洞,然后用铁片卷成一个圆筒,穿一根棉絮或者火纸做灯芯,然后往玻璃瓶里倒进半瓶煤油,将灯芯浸泡在煤油里,一盏简易煤油灯就做好了。
尽管那时家家都有煤油灯,但不是每个房间都有一盏,而是人在哪里就把灯端到哪里——吃饭的时候端到厨房屋里,吃完饭了再端到堂屋里。睡觉的时候,有很多人家把油灯挂在的墙上,所以那时每家的墙上,都会有一片黑乎乎的烟熏痕迹。
天长日久,煤油灯的油烟不仅熏黑了墙,也熏黑了鼻子——鼻孔里,手一摸就是一把黑。
在那个年代,煤油凭票计划供应,买煤油都要拉关系走后门。多点一盏灯就多一份消耗,超出了煤油的供应量,只有摸黑。为了节约,我们兄弟姐妹每晚做作业时都共用一盏灯。
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煤油灯的光亮,日夜操劳奔波,四处托人,说上一堆好话,每逢赶场天都要到供销社排队购买煤油,甚至用油菜籽等农作物跟别人换些煤油。
夜间,母亲经常坐在我们身边,借着光亮,一边讲民间故事,一边缝补衣裳。那一幕,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温馨画面。
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城乡都逐渐用上了电,我们村终于也通了电。父母起早贪黑,又是种地,又是养猪、养牛、养鸡,还到周边打零工挣钱养家糊口,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辛苦了两年多,好不容易才筹足了安装电线、电灯的费用。还清晰记得那一天,父亲请来了电工,布了电线,安了电灯,通上电,点亮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电灯!至此,我家迈入了"电力时代",煤油灯也随即"下岗",成为历史。
电灯点亮那天,母亲十分高兴,精心做了一桌饭菜;父亲到村里买了两瓶包谷烧酒,邀请亲朋好友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大家聚集在电灯光下,有说有笑,喜笑颜开,热热闹闹,像过大年一样。吃完饭后,我们坐在电灯下,久久不能离开,做作业,看书,摆家常,一直到深夜。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煤油灯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夜晚,它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把光明带给了我,照亮了我的童年,都让我终生难忘!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找到那盏煤油灯,拂掉灰尘。
煤油灯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每当看到煤油灯,我有如看到灯光下母亲的微笑,赐我勇气、给我光明、激我奋进……家乡那盏煤油灯,将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中,是抹不掉的乡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家各方面的条件一年比一年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力部门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家里各种电器样样齐全。如今,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台灯、床头灯、地灯……照明灯具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就连小孩穿的鞋上都有彩灯,走起路来嘎吱嘎吱地响,一闪一闪的亮。
煤油灯下的日子越来越远,清苦快乐的学生生涯早已不再,只是清晰地记得煤油灯下的岁月,在黑暗里发出昏黄的光,以及围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兄弟姐妹、纳鞋底织土布的母亲,那一张张温暖的脸庞,那温馨慈爱的陪伴……
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的发展变迁。我家的照明方式从煤油灯发展到电灯,再到今天的各种各样的感应节能灯,今非昔比啊!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不变的是乡音乡愁,日子里的酸甜苦辣,人情事故里的往来思量,柴米油盐中的五味杂陈,虽只是平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蕴藏着静水深流的人间真情。
转眼我已是知天命之年——2019年,我52岁。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时光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变化却无时无刻在发生,数字化、智能化,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也一步步实现了梦想:毕业找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靠自己的努力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虽然谈不上有多大的成就,但兢兢业业,无愧于心。而长辈们常念唠叨:"以前食品紧缺的时候什么都是美味,现在呀,不仅种类齐全,还讲究营养搭配。说这些,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老了,还是生活变化得太快了……".
现在出门方便多了,既方便又经济,出行吃喝玩乐基本上带一部手机都可以搞定,用不着带着现金和银行卡。各种美食APP、支付平台让生活更美好,出行坐飞机乘高铁,手机扫一扫就"OK"了。衣食住行,时时处处方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电灯不用油"的美好憧憬早已成为现实。
短短的七十年,不仅我们实现了从煤油灯到电灯,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式转变。回望70年光辉历程,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应仅仅是尘封的煤油灯,不应仅仅是节节攀升的数字,也不应仅仅是卓越辉煌的大事记,我深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