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边缘
不久前,在动车车厢看见一位乡下妇人因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很焦急。她估摸着有60多岁,背着孩子,手提一个包,左肩还挎着一个,汗涔涔的,仿佛全身冒着热气。您几号车厢几号座?我帮您。不知道呀,没有票给我,不记得了。我猜老人家应该是凭身份证上的车。老人没有智能手机,电子车票或者购票信息呢?是女儿在另一头用自己的手机网上买的票,座位号老人没记住。她扯着浓浓的乡音大声对着电话,几号?什么,大声点,听不到!嘟!断线了。再摁,"嘟嘟嘟"的忙音。孩子窝在她背后的背篼里大声地哭。我问准了她是到中山,这趟湛江到广州的车可以经停,安慰她别急,先把孩子放下来歇歇,一会儿我帮您打。
周围有人埋着头,划拉着手机,咂咂嘴,好像很无奈;有的用力地戳着屏幕,脸上露出厌烦的表情。还好,我帮老人家终于打通了电话。
的确,老人家打电话时的声嘶力竭和孩子的哭闹声都很烦人。可我看着祖孙两人和手机"精英们",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年轻人、中年人或城市老人用智能手机便利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三四五线城市和乡村普遍存在着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或无法自如使用智能手机截屏信息、网络购物、线上缴费,以及开展网络社交活动等现实困难也比比皆是。
自从快步进入智能数字化时代之后,大量高龄、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就成了这样的"互联网边缘人",买车票、坐车、线上信息采集等等场景下都是如此,技术不知不觉垒起了门槛,给这个群体的日常生活设上了屏障。
我理解的"网络边缘人"有两种。一种是高手,最早的网上冲浪者,由普通网友进化为"网络边缘人",他们已不是沉溺在网络中的那种网虫,网络只是另一种经历过或经历着的日常生活,他们已从网络中淡出而变为一个"网络边缘人".这里我要说的是另一种人,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网络、智能设备,只是游离在它们的边缘,就像那些被网络、被智能设备所抛弃的老年人。
动车上的这位老人家和很多老人家差不多一样,手上紧紧拽着的老年机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工具,高分贝的手机铃声、屏幕上超大的字号,构成了他们的通讯世界。因为按键简单,记得住,他们只会接打电话。可就是这么简单,有时他们用起来也会不大利索,对于收发短信、存储联系人、接听偶尔出现状况,这一系列稍显繁琐的事情,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要给他们换智能手机的时候,也会遭到断然拒绝,会给你亮出很多个理由来搪塞。
有的老人家不抗拒接受新生事物,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智能手机的学习成本并不算高,年轻人耐心地教导和指引,或许这部分的老人家就能够像大城市的同龄人那样,掌握一些基础技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而现实境况是我们晚辈做得不足或一直缺席。
有的老人家也努力学过,年轻人使劲也教过无数次,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是的,上了岁数的人,再想学点儿什么,记忆已不允许。对此我们也应该给予体谅和包容。社会的众多公共服务机构,除了智能化,也要照顾这个年龄层的实际困难,保留非智能化的需求,并加大这方面的中介服务,让他们好好活在网络边缘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