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情感短文 > 正文

浓浓“粽”香情

作者: 陈德琴2023/09/20情感短文

家乡人喜欢称端午节为粽子节,一听就知道与粽子有关。就像他们喜欢把中秋节称为糍粑节一样,与食物有关,简单又直接。母亲说,她是读书识了字,才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据相关资料记载,我的祖辈乃“湖广填四川”时期移民而来,而屈原投身湖南的汨罗江,由此推断,家乡人在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因了屈原。渊源在那里,过节就是缅怀。

屈原已逝千年,但其精神还在。在妇女们巧手下裹起来的粽子,除了怀念屈原,经过时光的淘洗,还衍生出家乡浓浓的“粽”情,历久弥香。

临近端午,母亲照例张罗着包粽子,而包粽子以箬竹叶和寿竹竹箨(笋衣)为最佳。以竹命名的川东大竹县,哪家的房前屋后没有一片勃勃生机的竹子?所以家乡人吃粽子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自家竹林或邻居家的林地里摘来箬竹叶(母亲称寮叶)或拣来寿竹竹箨,用井水洗净,一叶一叶地晾晒在大筲箕里,粽子节事先便有了满满的仪式感。

用泉水淘洗后的莹白糯米,掺入少许绿豆、花生,如若再加入少许腊肉粒,那么粽子既有粽叶的清香、谷米的甜香,还有腊肉油油的肉香,成为我们那个年月深刻的记忆和现今挥之不去的乡愁。母亲将糯米、粽叶和事先准备好的麻绳、剪刀、筷子等一应材料、工具放在矮桌上,再端一把竹椅子稳稳地坐下去,包粽子的活计便开始了。包粽子是个技术活,以我的眼光看,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在折叠成漏斗形的粽叶里加入糯米后,必得用筷子慢慢将米粒扦插紧实,然后才用细麻绳捆紧。米粒扦插紧实麻绳捆绑结实就是包粽子的关键,否则煮熟后会散垮垮水渣渣的,不好吃。至于怎样才算扦插紧实了,母亲说,全凭经验和感觉。或许,经验和感觉便是民间手艺的伟大之处。

包好的粽子近似圆锥形,只是上面圆形处用细麻绳从中勒了一道,模样还是挺乖巧的。母亲两手翻飞,左手捏粽叶,右手抓米粒,筷子扦插,麻绳捆绑,像极了魔术师。不一会儿,一串串粽子便乖巧巧地躺在筲箕里了。这时,母亲起身拍拍围裙上的米粒,欲打扫“战场”结束手中的活计,没想幺孃又端了一钵糯米来。幺孃手粗,干不好包粽子这样的细活,所以只得求母亲。母亲不止一次地向我们炫耀:不是人人都会包粽子的!

母亲包好粽子,刷洗了大铁锅,加入井水,将粽子放里面,然后用大火煮。母亲说,煮粽子一定要大火,别舍不得柴,一定要一鼓作气地煮熟,万不能小火慢煮,不然糯米不能很好地粘连,吃起来不糯糍。什么是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在大火煮粽子的灶屋里,很快飘散出粽子的香味,那是集柴禾、竹叶、稻米于一体的自然清香。煮熟了,揭掉粽叶,蘸上红糖或白糖,一口下去,嘴里蔓延的尽是热腾腾的软糯甜香。那香味,不仅仅来自粽子本身,还有母亲给予我们的幸福时光。

有好几年,我们家包粽子都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直至嫂子进门后。为啥?因为哥哥要带粽子去他未来丈人家送节。那年月,家乡人很讲究礼节,什么节日送什么礼物,都是约定俗成的。端午节这天,哥哥带上母亲包的一大摞粽子、两斤左右的宝肋肉,外加一大把金黄的烟叶,喜滋滋地去往丈人家。哥哥丈人见了礼物很高兴,直说亲家母能干大方。亲家母当然大方,那叫“舍得孩子才能套住狼”。而留给我们的粽子却少之又少,每年都没吃够过。

哥哥送节,目的是接嫂子到我们家过节。哥哥和嫂子回来时,丈人会回赠两把蒲扇或两把纸扇、一把长柄带钩的雨伞。哥哥是读书人,额外还有一支钢笔。多风雅啊。敢情在丈人眼里,哥哥就是一倜傥的儒生。现在想来,丈人的回赠,莫不与屈原有关?屈原不也是一介儒雅的书生吗?

嫂子来我们家,会住一两天再回去。回去时哥哥还要送她,真是“聚散两依依”啊。这时,母亲又会用新麦面粉和刚炸回来的菜籽油炸麻花和油粑粑送给媳妇。至此,端午节才算过完。多年后跟丈夫讲起家乡端午节习俗时,丈夫说,老丈人咋没给我“打发”纸扇和钢笔呢?我一语怼过去,也没见你送粽子和宝肋肉来啊。

进入新时代,生活越来越富裕,思想越来越新潮,家乡那些吃粽子、小情人间互送礼物的习俗,已慢慢淡化了。如今过节,再没隆重包粽子、炸麻花和油粑粑的期盼和等待了,因为谁也不缺粽子、宝肋肉和油粑粑了啊。写到这里,一股怅然若失的心情不由慢慢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