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水里鰑
黔东南境内最大河流清水江,发源于贵州高原,流经两岸全部是森林茂盛、野草青翠之地,水流清澈,水柔而净。也许是这个缘故,所产鱼虾尤为鲜美。珍贵鱼种有青鱼、鳜鱼、水里鰑、黄刺骨、土鲶鱼等,肉质紧密,细嫩酥滑,味道鲜美。尤其水里鰑,更是清水江独有而珍稀的鱼种,其肉质之鲜美无出其右。
据天柱县志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过天柱佛教圣地——金凤山,写下一首《游南岳金凤山寺》:“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祝融峰峰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远观东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洲。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祝融美景观不尽,天心有幸再来游。”乾隆从湖南会同县官道微服私访,过清水江边远口镇,在江边一渔家木楼吃早饭,渔夫恰巧捕得一条三四斤重的水里鰑,渔家没什么佐料,直接清水煮,味道香了一条江。时值旭日东升,清水江清澈见底,碧波荡漾,两岸桃李红白掩映,芬芳汩汩流淌,木屋袅袅炊烟混合水雾蒸腾,仿佛人间天堂。面对美景,吃着美味水里鰑,乾隆诗兴大发,即刻在木板壁上赋诗一首:“祝融古道自湖湘,流水人家似天堂。荆楚清蒸槎头鳊,怎及清江水里鰑。”题毕,丢笔扬长而去。从此,清水江稀有鱼种水里鰑名声渐渐传播大山内外。
从书上知道,槎头鳊是楚地汉水里一种稀有珍贵鱼种,缩头缩脑,体扁大,细鳞,味道十分鲜美。相传,一千四百多年前,南齐襄阳刺史张敬儿为了讨好齐高帝萧道成,用六个橹的船,将槎头鳊飞快送到一千三百公里外的南京城,作为进贡鱼种。孟浩然诗《岘潭作》:“石潭傍隈隩,沙岸晓夤缘。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美人骋金错,纤手烩红鲜。因谢陆内史,薄羹何足传。”从此,槎头鳊蜚声大江南北。乾隆当然是吃过槎头鳊的,两相比较,他觉得清水江水里鰑胜过槎头鳊,可知味美异常。
水里鰑是土生土长的清水江鱼种,这种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专门找水流缓慢、水质干净的深水处生长繁殖。身长圆扁,背呈黄青色,肚绿中泛白,无鳞,头略像羊头状。水里鰑很难碰上,专业渔夫,运气好的一年打得一两条,运气差的几年都碰不到一次。
父亲年轻时,除了白天打铁,晚上还打鱼。打得鱼都拿去卖,根本舍不得吃不上几回。一天晚上,父亲提来一条五六斤重的水里鰑,母亲不识珍贵,说:“这鱼不像鱼,卖都得不到一个好价钱,几个月没尝到肉味,干脆煮来吃吧!”我马上引灶火,铁锅内放井水,洗生姜,切葱花,煮熟了,拈一坨,晶莹剔透,入口细腻无比,鲜美非常,色、香、味俱佳,吃进嘴里,口舌之间有一种从未体验到舒服。品尝到了美味,心头时时挂念着。几个月后一个夜晚,我陪着父亲撒网,从门前江岸出发,逆流而上,撒网到三四公里外的新市村江面,未曾得一条鱼。父亲坐在船头抽烟,我坐在船尾沮丧至极。夜渐渐深了,父子俩又顺流而下,一边撒网一边碰运气,哪知道夜越深鱼越多,船到远口深潭,已经捕得不下五六十斤了。
第二天早饭时刻,我去看鱼缸,见一条几斤的水里鰑。天天喝稀饭、吃红薯、洋芋、苞谷的人家,见到自己水缸里有美味,便求父亲:“爹,吃一条水里鰑,上回我妈说不好卖——怎样?”父亲点点头,我便操办起来,上次煮,这回蒸。切成薄片,调盐巴,混入姜丝、葱花、胡椒粉,放到蒸笼屉里蒸,柴火均匀,不猛不小,一个小时后,打开蒸笼,满屋飘香,就连寨子顶端九聋子都闻到了都说:“哪家炒么个菜,本香啊!”
清蒸水里鰑,清而不淡,香而不浓,清雅可人,回味悠长,且营养不散失。
后来我才知道,市场上,水里鰑比普通鱼种要贵三至四倍价钱。
我读高中时,水里鰑的概念慢慢消失,偶尔听说起,也只是某高档酒店收购了,卖给顾客,每斤五百元。如今,清水江下游白市电站建成,家乡变成库区。也许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大改变,现在已极难见到水里鰑的身影,水里鰑美味也成了我无法忘掉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