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残荷之美

作者: 钱续坤2023/06/16现代散文

近段时间一直是低温多雨的天气,双休日难得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于是兴冲冲地推出单车,斜背钓竿,风驰电掣地直奔郊外的荷塘,准备美美地享受一番野钓之乐。

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到来,此时的荷塘早已没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葳蕤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繁华。目之所及,偌大的水面一片静谧,只有那凋谢的荷叶与光秃的荷秆,佝偻着瘦弱的身子,浸洗在冰凉的水中,毫无生机,难觅盎然,不免让人的心头掠过一丝惆怅,生发一丝忧伤——— 毕竟荷花已不再绽放绚丽与芳华,毕竟荷叶已不再拥有翠绿与朝气。

然而我并非容易伤感的人,尤其像我这般热衷于野外的钓者,更是钟情这方已将钓位全部裸露在外的荷塘。选择性地打好几个鱼窝,余下的时间便是等待。趁着这个间隙,我倒背着双手,围着荷塘或远观,或伫望,或凝视,有时还蹲下还没有完全发福的身子,用手去感受一下那池水的温度,或者摘下几片已经卷曲的荷叶,将其像帽子一样顶在头上,想重新体验一回童年时的顽劣之趣。

说起童年,我也曾附庸风雅地学过涂鸦的,只不过那时所画的无非红花绿叶、飞禽走兽之类。眼前的荷塘只有黑白两色,从绘画的角度出发,肯定只适合于做水墨画了。水墨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讲究"气韵生动",强调"以形写神",注重"笔墨神韵",因此别看那肆意的泼墨或者寥寥的几笔,其实都蕴含着象外之象与意外之意,恰恰,妙就妙在这"似"与"不似"之间。

池塘里的荷叶,在生命蓬勃之时,几乎每枝都是相似的,那如盖的绿意,那娉婷的英姿,那卓然的风韵,让你在临风而飘的棹歌里,醉心于一片片翻阅江南的美丽。可在生命终结之际,它们却是个性彰显、仪态万千,有的黑褐干瘦,有的枯黄萎缩,有的低垂扭曲,表面上似乎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是看官们请留意了,在平如镜面的池水里,每枝残荷都与它的倒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几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有机地连缀起来,分明就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轴呀,那抽象的线条,那素淡的色彩,那朦胧的意境,能将人深深地浸润其中并濡染为一体。

更为重要的是,经历了风霜磨砺的残荷看似寥落,实际上是在用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从容而淡定地对镜梳妆,倔强而孤傲地洗净铅华。那高高昂起的头颅,那挺得笔直的脊梁,那不离不弃的荷叶,仿佛在诉说着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一种尊严。故有诗赞曰:"盈盈笑对池边客,洗尽铅华也显昂。"

一枝残荷如此,一个人的生命亦然。历经万千磨难,即便再怎么身处困境,再怎样意志消沉,也从不会一蹶不振,更不会委曲求全。面对凄风苦雨,面对前路坎坷,我们应像残荷那样"雨馀风际费禁持,除却亭亭别有姿",或者"为收嫩蕊寻余梦,重展娇姿潋滟妆",对未来充满灼灼的理想和无限的希望。

西方美学说:"悲剧美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残荷呈现的自然景象,是由夏入秋、由盛转衰的典型艺术形象,因此最具悲剧美的特质,人们从它败落残破的样子,完全可以联想到昔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它的孤冷形象更加充满痛惜、哀惋、怜爱之情,甚至是崇高的敬意。所以无论是古代的徐渭、吕纪、八大山人,还是现当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李苦禅等,都对残荷情有独钟,他们从荷花的枯萎与荷叶的残败中,找到了另一种表达自然美与生活美的途径,在他们的笔下,无不揭示出这样的人生哲理:韶光流转,带走的只是生命装点的虚无;凤凰涅槃,灵魂的神韵永远都不会凋谢!

悠然地回到钓点,见鱼窝里已有零星的水泡泛起,我赶紧做好垂钓的一切准备。而就在兴奋地伸出钓竿的同时,我蓦然醒悟:这荷塘不就是宣纸,这钓竿不就是羊毫吗?是呀,此刻我也可以像那些丹青高手一样,在这偌大的水面上,画出残荷素雅的美、沉寂的美、婉约的美、高洁的美……不过最美的,还是钓竿上那活蹦乱跳的鱼儿,这才是《残荷图》中最灵动的画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