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谣民谚中学礼数
“一餐无辣不知味,三天无辣总想睡。”“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胃知乡愁。”时下日子,网络信息瞬息万变,日需存储的记忆云云,吾辈只能延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古训。春节闲暇,细嚼尔尔,顿悟绵绵。
在民谣民谚中学做人。俗语云:“过年过礼数,吃饭吃品行。”每逢佳节和喜庆之日,围桌吃饭,父母亲就会告诉我们:“老辈不动筷,他人莫夹菜。”这些谚语教导人们讲礼节、讲规矩。
在我的家乡,有很多关于做人做事的谚语:“便宜莫要,滥烂莫收”“横躺之笋难成竹,横躺之人难成器”“事情还没开始,你就认为自己不行,那你就真的不行”等,把做人做事哲理嵌入其中,令人三思。
在民谣民谚中学语法。“喜呵呵,笑呵呵,我家有个懒汉婆,三年不洗澡,五年不洗脚,池塘搓个脚,臭死嗦螺与蚌壳,河里洗次澡,毒死活鱼八百多。”“十八满姑好可怜,无奈嫁个胡子郎,捧着胡须亲个嘴,好比蓑衣罩酒缸。”两个幽默诙谐的故事,一个大胆夸张,却充满了幽默、快乐气氛,最能显示人性和嘲讽的本能,让人在一个啼笑皆非的民间故事里,放松身心疲惫,顿时想起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气韵;一个大胆比喻,把人带进一个生活的场景中,把胡须比喻成蓑衣,暗示生活的无奈,但语法形象逼真,入心入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就是语言大师。合理超然的想象,把我们想运用的语法都运用得天马行空、浑然天成。“针尖大的窟窿挤进斗大的风”,就是如此,人们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去比拟,去暗示。
在民谣民谚中学真谛。“木匠看凳脚,瓦匠看瓦角,泥匠看墙角,裁缝看针脚。”“人不到痛处不流泪,不到难处不信佛”。这就像有人说的,自己脸上的“青春痘”,被别人说成了“麻子”——虽然别人存有“恶意”,但自己脸上确实悬有“凹凹凸凸”的状况。
在我小的时候,家门口经常有叫花子乞讨。母亲告诉我说:“给叫花子赠米,不能用手抓或用手捧,而要用米升装。”我不解问道为啥。母亲释之:“米给多给少无所谓,必须用米升量。叫花子也有人格,也有尊严。”我点头默认。
在民谣民谚中学提升。“面对花朵,蜜蜂不知道疲惫,它对每一朵花儿都充满了期待。”“手指不成茧,鞋底不成样;手指不流血,弹不出好音乐”。读着这些“心灵鸡汤”般的言语,谁的心底都会为之一振,谁的灵魂都会受到洗礼。作为快节奏下的现代人,我们绝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必须不知疲倦地把工作当成事业,永远为之奔波、追求,“人不卸甲,马不停蹄”,才会在这个时代留下影子,成为特写。“红薯不怕烂土底,只求藤叶代代传。”中华文化瓜瓞绵绵,各种民俗活动精彩上演,各种民谚民谣绘声绘色。
民谣民谚是老祖宗留下的经典秘方,是历久弥新的时空印记。它用文字轻吟岁月,留下感动,记住美好。徜徉民谣民谚中,我们的目标有了方向,我们的生活有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