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厨房的变迁

作者: 张斌2023/11/20心情随笔

改革开放初期,我家六口人挤在县委机关小楼第三层的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小屋里。那时候,家里没有厨房,是在楼道里做饭。屋门外窗户下面,是一个四方形状的木框架里修起的砖瓦火炉,之所以用木框架,是为了方便搬运。

这种火炉烧石炭,火力小,发热量也不高,勉强煮个饭、烧个开水,炒菜似乎不是炒熟的,而是靠时间熬熟的。火小的时候,要用扇子拼命扇,火大的时候要搁个铁圈子把锅放高点。更要命的是,石炭没有地方堆,只好堆在楼下的角落里。用的时候,在楼下把大炭砸碎,用多少就用簸箕装多少上楼。如果火炉熄了,就得用柴引燃石炭,于是满楼立刻就乌烟瘴气,隔壁邻居都不得安宁。靠炉子的窗台上,可以放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再在墙壁上钉几颗钉子,挂上菜刀、锅铲、菜板等,一间厨房就这样形成了。没地方切菜,就把菜板拿到屋里的书桌上切,做一次饭就得楼上楼下,屋里屋外的跑。这便是我少年时代对于厨房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一处平房,居住的面积大了,却依然没有厨房。好在这是一排房子的最外间,紧挨着的是家属院的院墙,借助屋子的外墙和院墙,在亲友的帮助下,我们找了一些砖瓦,盖起一间简易的厨房。虽然低矮,虽然面积不大,但修起了炉灶、菜案子,案子下面可以堆炭,墙壁上也安上了碗柜,做饭不用进进出出,跑上跑下了。那个时候,我们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城里,虽然吃上了自来水,可没有通到家家户户。洗菜挑水都要到家属院的大水池去。供水的地方离厨房有三十多米,挑水又成了老大难。厨房里烧的依然是石炭,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倒掉炭渣。好在有了电动的鼓风机,炒菜的时候,如果火小,也不必专门让人扇扇子。这个时候,小县城开始流行蜂窝煤,好的蜂窝煤可以燃烧很高的明火,炒菜也快了很多,算是比过去方便快捷了很多。

90年代后期,父亲的单位开始集资建房。平房被推倒了,一幢高大的楼房拔地而起。新建的楼房里有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住房面积大了,厨房也有了独立的空间,而且自来水也到了户,不用为挑水做饭犯愁了。条件好了,人们已不再满足住得宽,还追求住得舒适,小县城兴起了装修热。厨房更是装饰一新,洁白的灶台,洁白的案子,就连水池子也是用洁白的瓷砖装饰着。炉灶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不仅石炭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就连蜂窝煤也悄然"下岗",退出了历史舞台。煤气灶昂然走进厨房,巨大的火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美好安闲……从前没有听说过的抽油烟机、换气扇嗡嗡作响,将油烟排得干干净净。冰箱也配备在厨房里,即使烈日炎炎也能喝上一杯冰镇啤酒,吃上一牙能凉透了全身的西瓜。厨房成了最令人向往的地方……那个时候,虽然也有电炉子,但没有人敢用,因为电线老旧,电压也不稳,偶然一用,就可能引起短路跳闸,引得邻居们意见纷纷。

从90年代后期,县上大力发展水电,还联通了国家电网,改造了线路,并鼓励居民用电。电磁炉、电饭锅开始普及。慢慢地,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明火烹饪,微波炉、电蒸箱、烤箱、煮蛋器、煎饼机等走进了我家的厨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些电器的丰富,令我们的生活品质飞升。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

90年代以后,住房进入商品化时代,我们兄弟姊妹陆续成家,陆续买了房子,房子不仅宽敞漂亮,而且厨房也特别大,厨房基本上实现了电器化,没有谁为厨房拥挤而烦恼,也没有谁因为搬运石炭,蜂窝煤,或清理炭渣、煤渣而发愁。至于用水,不仅是自来水,更是因为有了太阳能热水器,二十小时里都有热水,洗手洗碗都更加方便。厨房成了家人活动的中心,人少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厨房里吃饭,因为这里离吃的东西最近,也最方便,好像厨房更有家的味道,成了最有幸福感的地方。

其实,不仅我家的厨房有这样的变迁史,几乎所有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人,家里的厨房都有着和我家厨房大致相同的变迁史。我家厨房的变迁史,只是千家万户厨房变迁史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一段历史,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折射的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