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灯叔的书缘
九灯叔从母亲那儿听闻,他出生时,徐家湾的乡亲纷纷来道贺,小小的房间亮着九盏灯,胜似白天,因此有了个非正式名字:九灯,伴随他从小到老。
九灯叔家贫,没念几天书,自然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每当我坐在门槛上,把板凳当课桌,埋头写作业,他路过瞧见,总要"哎呀"一声:小秀才又在苦学,小心熬坏眼睛,把阿公认作阿婆,闹笑话。我只嘿嘿一乐,握笔的手并不停,心想:学生做作业和农民下地干活一样,理所当然,不下苦功夫怎么行,庄稼的收获与考试的分数明摆着。
九灯叔自然清楚读书的重要性,可儿子的成绩始终不见提升,他只能干着急,恨自己肚子里没装多少墨水,无力亲自辅导,光靠打骂、鼓励起不到多大作用。好容易念完初中,再难更上一层楼,只得外出打工。
时代不断进步,乡村飞速发展。即便是种地、养殖,要想确保质量、提高效率,干出成绩,老一套做法已不太适用,得掌握新东西。文生村推荐几名年富力强、具备一定经验基础的人赴县城参加培训班,几经挑选,九灯叔名列其中。他笑言:只听过老先生,没听过老学生,咱一把年纪,还要乖乖上课哩。我说:现今,科学种地大有门道。机会难得,人家肯教,你好好学,大有用处。据九灯婶转述,为了做好笔记,不让人笑话,不丢文生村的脸,多年不摸纸笔的他提前买回"文房二宝",勤加练习。
培训归来,九灯叔像换了个人,开口"老师讲",闭口"书上写",用行动印证、践行学识。果然如此,则来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有疑问,则继续钻研,定要弄明白。文生村那间农家书屋,常有他查阅资料的身影,甚至赶车去县城叨扰老师,或到书店挑选相关的书籍。如此情景,往前推十年,谁能想到,谁又敢想呢?
自从和书本交上朋友,九灯叔的庄稼收成更好,脸上的皱纹都饱含幸福的笑意。有知识撑腰壮胆,他建起大棚,尝试种植辣椒、平菇等经济作物,同时扩大养鸡规模。白天干活,晚间翻阅书本,解疑释惑,储备学问,谋划蓝图。今年准备搞个花棚——因为城里人喜欢,有市场,带领全家人大干一番。他喜道:人生活到现在,才算咂出点味儿,全是书本给闹的,把心整活泛了。我问他有何秘诀。他神秘地说: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向实践请教。小心驶得万年船,是叫人细致,不莽撞;大胆往前闯,有党和政府做靠山,怕啥?
九灯叔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并且热心地帮助其他乡亲。他会的,当场解决;不会的,自己先学再教。好几次,他托我代为购买农技书籍,单看书名,便足以令人感叹这是一位在学海劈波、在书山斩棘的文化人。
有天,九灯叔请我推荐一本靠谱的电脑操作教程,声称要紧随潮流,买一台电脑,方便学习最新的东西,不做老落后。这架势,老当益壮啊!我赶紧照办。回家的时候,他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这家伙",尽管运用的是指指点点的"二指禅".偶有闲暇,搜出经典剧目的视频,咿咿呀呀地跟着哼唱。
思前想后,九灯叔深有感触:若非当年的培训班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我恐怕还在用祖祖辈辈流传的思路、方法种地过活,如何挣得到眼下的生活?虽然不再年轻,但我有信心和精力再干三十年!
是呀,他乘着书本的"快车",走了知识的"捷径",不懈努力,终于赶上新时代的步伐,做了乡村脱贫振兴的同路人和全面小康建设者。